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2的文章

聯合報名人堂:<學習對行人友善的都市>

幾星期前離開馬爾地夫那天,因為距離杜哈班機時間還有好幾個小時,決定離開機場到馬利市區逛逛。從機場島到馬利島雖然只有十幾分鐘航程,可是接駁交通船沒有空調,海浪又時不時打進窗戶,如果需要經常來回還真是折騰。難怪中國大陸把三年多前竣工的「中馬友誼大橋」當作一帶一路招牌建設,有了那座連繫機場與首都的跨海大橋之後,交通船不再是唯一選擇。 雖然馬爾地夫是全球海灘度假首選,到訪遊客幾乎都是從國際機場直接轉乘交通工具到飯店所在島嶼,跟那些夢幻小島相較,觀光客看不到的馬利根本是另一個世界。往返不便還只是小事,在市區連想要單純步行都是極大挑戰。還好我們有嚮導隨行,否則要在狹窄街道與混亂車陣中穿梭,風險實在不低。馬利有廿五萬居民,全島僅八點三平方公里,人口密度在全球城市排名前茅,而且每六人就有一台機車,根據醫院統計,當地七成以上行人交通事故是由機車造成的。 走在馬利市區,不管是道路聲音或者景象,其實好像都有點熟悉感。接下來幾周經過華府、舊金山、紐約、伊斯坦堡,直到真的回到闊別許久的台灣,那種感覺才獲得證實—雖然台灣每人年均生產總值是馬爾地夫一倍以上,從行人方便度來說,許多地區差距並沒有那麼遙遠。我們在高雄待了十幾天,所見是大部分街道騎樓都被完全填滿,公用人行道隨時有機車雙向違規通行,然後再加上併排違停車輛,想要好好走路並不太容易。 今年三月有外籍記者質疑機車在高雄人行道橫行,曾經引起新聞討論,市府亦宣告將嚴厲取締,不知道現在是改善後情況,還是已經故態復萌。當然僅拿高雄舉例並不公平,相信類似情形在全台許多地方都可以看見,真正值得我們思考的部分,還是行人用路權利這個觀念。 人們在城市移動時,不管有什麼交通工具可以使用,仍然一定會有需要行走的時候。盤據騎樓、酒駕、亂停車、違規行駛、轉彎不先暫停等行為都會影響行人便利與安全,而每個人皆可能是加害者與受害者。在進步社會裡,行人優先必須是一個基本共識。更進一步說,現在許多國家都將永續議題視作未來施政重點,台灣政府也不例外,讓城市變得更方便行走,不僅能減少意外傷害,還能降低各種汙染,提升民眾運動與健康,這是永續觀念裡重要一環。 總部在紐約的非營利組織「運輸與發展政策研究所」替全球不少都市提供「方便行走」指數,其中倫敦、東京、巴黎皆被評為較佳的地方,台灣除台北以外分數看來都跟進步水準有些差距。而且這份報告僅用開放資料庫內容作分析,如果加上行人實際感受,評...

聯合報名人堂:<布林肯給畢業生的故事>

今年喬治城大學外交學院畢業典禮主講人,是現任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跟許多大學一樣,這是因疫情停辦兩年以後,首次現場畢業儀式。對在場所有人來說,心情都是複雜的,不管是為自己還是別人慶賀,都難免回憶起在這四年裡,因為世界變異而失去的一切,包括健康、家人、同學,還有被迫離群索居的時光。 「讓我們把話說開吧」,布林肯用個玩笑開場,「紐約大學有天后泰勒斯當主講人,可是職員不讓我帶吉他上台,他們說如果我唱她的『我們再也回不去了』給普亭總統,不僅違反外交禮節,又會讓大家覺得尷尬。」 在全場掌聲與笑聲中,他接著跟畢業生分享三個人的故事,他們分別是瑪德琳、科林,及喬治。科林是牙買加後裔,小時候住在紐約貧窮社區,每個星期二他都會跟各族裔鄰居一起到樓下慷慨的猶太家庭看電視,這段時光讓他更了解跨族群合作的可貴;瑪德琳年幼跟家人從捷克逃到美國,經歷過納粹與共產黨的威脅,因此後來更致力保障被暴戾政權欺凌的難民。 不管你未來去哪裡,做什麼,不要忘記那些將你塑形之過往,這是布林肯第一個建議。 第二個建議是永遠當個學生。 瑪德琳在外交學院教學四十年,課程開場是「我期待與各位一起教育與學習,共同試著了解世界發生的一切」,在訪談裡她經常提到「我學生告訴我」,甚至等她臨終到了病榻,還帶著一疊學生報告,堅持到最後一刻;喬治在國務院對政策備忘錄有疑問時,總會跳過層級,直接找最初擬稿的基層職員辯論,因為他知道就算職員資淺,還是可能有獨到見解。對他人保持尊重、對事物保持好奇,世界就會永遠有趣。 最後一個建議,是不要害怕迷路。科林是家裡第一個大學生,爸媽期待他成為工程師,可是卻因為不擅繪圖只好改修地質學,讓全家都深感失望;瑪德琳從衛斯理畢業後馬上結婚生子,後來想要進入職場面試屢屢碰壁;喬治在珍珠港事變後決定要從普林斯頓大學休學從軍,沒想到視力測驗失敗,傷心之餘跟同學喝個爛醉,醒來後還發現背上多了一個老虎刺青。 瑪德琳.歐布萊特,科林.鮑爾,還有喬治.舒茲皆於疫情期間離開人世。他們沒有按照美好藍圖開始人生,後來卻分別成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用他們的故事告訴畢業生不忘初衷、永遠學習,還有不懼迷途。這些道理,不管在人生哪個階段都很適用。 其實這三位國務卿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運動熱愛。歐布萊特到北韓跟金正日歷史性見面,所帶禮物竟是喬丹簽名籃球,舒茲曾經私坐軍用專機趕場觀看職棒世界大賽,而鮑爾是黑人聯盟博物館董事,見證昔日選手奮...

遠見華人精英論壇:<21世紀職場〉公司該優先雇用足球隊長,還是電競高手?>

在 前份工作同樣是管理階層的同事當中,曾經有位來自哈佛商學院的執行長。他年近60,資歷豐富當然不在話下,不過在跟新客戶或廠商首次見面的時候,總會假裝不經意提起念書時,在哈佛美式足球隊擔任隊長的經驗。以他的年紀來說,那已經是陳年往事了,為什麼還總是要提起呢?  因為在歐美職場裡,人們總會把運動成就當作評估他人的重要標準。這不只是英雄崇拜,而是在各式比賽表現優秀的人,會被認為擁有能夠轉化成工作能力的特質,像是統御力、好勝心、抗壓性、團隊合作等等。 這樣的認知大致上是正確的,所以求職時人們經常會將體育成績放在履歷表,希望藉此引起注意,像雖然分析部門不需要身強體壯,我還是面試過幾次曾經參加奧運的選手。 運動也是評估他人的重要標準  前陣子在飛機上看了一段 Ted演講 ,主講人是電競專家威廉.柯立斯(William Collis),他提出了一個有趣問題:相對於傳統運動,為什麼人們尚未將電競能力視作職場潛能? 威廉認為電競高手具備三項能力,分別是 快速操作機械、策略分析,還有領導統御 。遊戲演化到現在,跟昔日超級瑪利歐已經大不相同了,玩家甚至必須在多視窗環境裡,以高達每秒十次的速度運作鍵盤,威廉說那就像「同時操控200個瑪莉歐的難度」,因此玩家需要有高速操作機械的能力。 在電競世界的策略分析能力,也跟傳統運動大不相同。電競規則時常在改變,比如說新的角色職業、能力、地圖隨時會被帶進遊戲裡。 拿籃球來比較的話,選手可能每周要熟悉新的三分球距離或是球場大小,三步上籃有時可以變成七步上籃(好像跟現在NBA比賽差不多),因應新環境的即時策略就變得更重要。 最後是電競遊戲裡的領導能力,在短暫時間裡,統御者需要運用溝通技巧,結合不一樣的真實個人技巧與虛擬人物屬性,激勵隊友發揮戰力,在逆境尋求生路,以及隨時面對狀況重新布局。 跟傳統運動不同的是,以上三種特質皆為腦部能力,跟天生身體素質像跑得多快跳得多高之類的一點關係也沒有。 延伸閱讀 疫後宅經濟的幾種未來!吃喝玩樂繼續賴在家 當今職場宛如電競遊戲 如果我們再來思考一次威廉提出的問題,想想人們在當今職場真正會面對的挑戰,其實跟現代電競遊戲的相似度比較高。換句話說,除去傳統運動英雄崇拜情節,電競高手可能比足球隊長更能在工作裡出類拔萃,只是人們普遍想法尚未轉換而已。 威廉.柯林斯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從小就對電競遊戲著迷,曾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