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2的文章

聯合報名人堂:<不成文規矩的必要性?>

舊金山巨人跟聖地牙哥教士比賽進行到六局下半,分數已經有極大差距。領先九分的巨人隊輪到替補游擊手杜本上場打擊,他今年只有一支安打,抓到機會當然不能輕易放過,眼看對方內野沒有特別防備,就把球輕輕觸到三壘方向,憑藉速度跑出一支內野安打。 看到這個情況,教士隊總教練立即在休息區破口大罵,陣中資深球員也幫 腔指責,因為在棒球場上,杜本違反了一項重要不成文規矩:大幅領先球隊不應該觸擊跟盜壘,那是向對手不敬的行為。 不過在賽後記者會上,原本看來對杜本稍有微詞的巨人總教練卡普勒卻力挺自家球員,他認為許多不成文規矩早該被淘汰,他們不計手段積極上壘,就能消耗對方投手戰力,這樣做一點錯都沒有。卡普勒想法是這樣的,「如果你不想讓我們觸擊,就準備好防守;如果你不想要我們盜壘,就看好自己壘包!」 運動場真有滿多不成文規矩,像如果籃球比賽大勢抵定,球員最後慢慢運球把時間消耗完,進攻方不能再得分,防守方也不該再防守,倘若有人違反默契,絕對少不了一場口角。棒球賽眉角更多,前幾年國民隊投手薛則差一點完全比賽,九局兩人出局以後,海盜隊打者塔巴塔竟然伸出手肘讓球觸身,完美紀錄機會就此消失,這亦是球場大忌,後來塔巴塔那年球季結束就跟大聯盟再也無緣了。 有些不成文規矩有存在道理,像籃球場垃圾時間雙方球員避免接觸,的確能夠降低受傷風險;肢體衝撞度高的美式足球也有類似默契。不過有些規矩已經被時代淘汰,像過去棒球選手擊出全壘打倘若甩棒慶祝,通常會被對方投手刻意觸身報復,然而從韓國職棒開始甩棒潮流傳回美國後,現在球員早就不管此項舊規矩了。 除了運動場以外,社會當然同樣有不少不成文規矩,比如說在各種電扶梯上,站立與行走人潮要各分兩邊,在台灣沒有照做通常會被人瞪上幾眼;而在美國辦公室微波爐加熱午餐,食物如果包括魚類的話,一定會被全公司討厭,這應該是亞洲移民滿容易觸犯的職場禁忌。此外,跟人借交通工具,歸還時要把油箱加滿,或是至少加到原本程度;還有取消原本約會一方應負責重新再約、進電梯或大眾運輸工具前要讓裡面乘客先出來、不能拿別人食物開玩笑等,這些不成文規矩經過社會化過程進入每個人頭腦裡,或多或少能預防一些潛在衝突。 不過,說到社會禁忌,歐美跟台灣在一樁事情上差異還頗大的,那就是在台灣好像比較容易遇到不顧四周是否有旁人,不管講電話、視訊,或看影片,一概大剌剌開擴音跟全宇宙分享的情況。我想,這應該是智慧手機普及之後,最讓人尷尬...

聯合報名人堂:<疫情裡的昨是今非>

兩年前起紐約市面對新冠肺炎首當其衝,只算市內就超過四萬人感染過世,那是比九一一恐怖攻擊更嚴重十幾倍的數字。面對大規模殯葬需求,市政府甚至一度需要設立許多臨時停屍間,對於居民來說,當時慘狀記憶當然很難磨滅,後來紐約因此成為全美最嚴謹防疫的都市。 儘管如此,部分措施延續下來,連曾經深受疫情影響的市民都受不了。紐約強制執行口罩跟疫苗政策,例如餐廳工作人員跟內用客人都需要有文件證明才行,而市內職業球隊也不例外,像布魯克林籃網隊明星後衛厄文因為拒打疫苗,就不准在紐約比賽,只能跟隨球隊出賽客場。厄文大半時間跟隊友一起練習與旅行,從防疫角度來說,僅在市區無法比賽根本沒有意義,市府卻遲遲不願為他破例,期待藉此收到殺雞儆猴效果。 反正,隨著變種病毒降低對民眾健康與生活影響後,各種規定都開始鬆綁,紐約不但解除口罩規定、餐廳內用不須疫苗證明,更將職業運動員與娛樂工作者列為例外,未接種疫苗也能在市內表演。新制不但讓籃網隊重燃季後賽希望,對職棒球隊幫助更大:相對於職業籃球員九成七接種率,紐約大都會隊連聯盟低標八成五都無法完成,還好及時解禁,即將開始球季才不會受到影響。 現在美國聯邦政府準備讓民眾接受第四劑疫苗注射,然而這回不會再有硬性規定,自願接種比例也一定大幅降低;而如同英國航空公司早已不再規定乘客戴口罩,北美應該近日內就會跟進。畢竟連紐約都大幅改變防疫措施,儘管各地仍然持續有許多感染,美國境內幾乎已經沒有什麼防範肺炎的討論了。 厄文跟職棒球員被允許在紐約主場出賽,八月跟大都會球場就在隔壁的美國網球公開賽還會禁止前球王約克維奇參加嗎?答案幾乎是不可能。才不過兩個多月前,尊崇自然療法,相信跟水說話就可以殺菌的約克維奇被當成過街老鼠,其實拒打疫苗兩人有不少相似之處—厄文認為地球是平的,因為在他自己研究裡,沒有親眼看過圓形地球照片。當然公眾會覺得他們自私不顧他人安全,甚或嘲笑他們智商,然而畢竟後來大家都活了下來,未打疫苗者不少已歷經感染,體內抗體跟疫苗接種比起來誰厲害還很難說,那麼,他們前段日子不違法的自由選擇,是否還應當受到後續懲罰呢? 倘若運動明星能夠被理解,其他抗議強制疫苗政策的人,像加拿大與美國的卡車司機,處境或許就多值得一些同情了。肺炎病毒不斷改變,快到不但讓標準必須隨疫情因地制宜,規定更很容易就昨是今非,而或許要等病毒不再影響生活,人們才能夠真正重新互相了解與原諒。畢竟,每一個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