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1的文章

聯合報名人堂:<需要觀眾的比賽>

葡萄牙全國疫苗完整接種率高達百分之八十六,不僅在歐洲成為表率,以全球來說成績也是前三名。這幾天在首都里斯本跟第二大城波多,餐廳酒吧生意已完全恢復,熱門時段又是一位難求,疫情影響看似已經大幅減低,室內口罩規定是少數殘留痕跡。 足球,終於再度取代疫情,成為街頭巷尾閒聊主題。雖然葡萄牙足球聯賽在歐洲不算是最強聯盟,這裡畢竟還是孕育出頂尖球星羅納度的地方。波多跟里斯本都擁有目前聯盟戰績領先球隊,觀眾也重新走進球場,替自己家鄉球員加油。類似景象在歐洲漸漸變成常態,除非有意外變化,像去年那樣閉門封館比賽應該不會再發生了。 球場沒有觀眾,除了財務損失以外,對比賽本身會造成甚麼影響呢? 歷經過去一年多的「實驗」之後,最近有不少研究報告出爐,結論都差不多,認為閉門比賽對主場球隊會有實質的傷害。 英國里茲大學用全球十一個足球聯盟,將近五千場比賽紀錄作分析,結果主場球隊有球迷在場時,原本會比客隊多拿○點三九分,此項優勢在沒有球迷時會少掉將近一半,剩下○點二二分;單純從進球數來看,有球迷○點二九顆亦是比沒有球迷○點一五顆多了將近一倍。此外,觀眾還會增加主場球隊進攻欲望,沒有球迷在場時,主場球隊嘗試射門數字會少很多。 這個效應對各種運動選手有不同顯著性,足球算是其中差距最明顯例子,相反地,高爾夫球員通常寧願在沒有觀眾情況下比賽,職業籃球員在封閉場館也習慣各種刻意干擾,封館影響相對不大。而就算是同場競技,選手對外界環境壓力調適能力也不同,曾經擔任美國奧會運動心理顧問的凱.波特博士指出,越頂尖選手越不會受到影響,次級選手相對缺乏同等專注力,差距因此比較顯著。 里茲大學研究結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部分,而且其實不少先前研究都有類似證明─觀眾對主場球隊最顯著影響竟然出在裁判身上。從足球來說,裁判在沒有觀眾時,會判主場球隊更多犯規,對客隊卻沒有變多;同樣在沒有觀眾時,客隊會拿到比較少罰則更重的黃卡判決,主場球隊卻不會變少。如此情況至少有兩種可能性:或許裁判原本就會偏袒主場,可是缺乏觀眾就會降低偏心程度,也可能裁判原本公正,卻會受到環境影響變得偏袒客隊。不論原因如何,人類裁判總是有許多灰色空間,而且會輕易被外界干擾,在數據曝光後仍是難掩事實。 換句話說,不管原因是球員還是裁判,有球迷到場加油對主場球隊會帶來實質幫助。疫情暫停了許多人與人正常連結,現在台灣狀況緩和,現場觀戰重新開放,大家不妨多多進場幫忙自己喜...

遠見華人精英論壇:<《珍珠港》女主角不夠漂亮?職場不尊重女性的專業>

  20年前票房大作《珍珠港》電影上映時,大導演麥可.貝帶著眾明星在全球巡迴宣傳。 這部電影既然是場景壯觀的戰爭片,製作費用當然十分驚人,片中也是巨星雲集,像拿過奧斯卡獎的班.艾佛列克與強.沃特,以及人氣十足的亞歷.鮑德溫、喬許.哈奈特、小古巴.古汀等等,在記者會提到選角原因時,麥可.貝侃侃道來這些男星的經歷與條件,認為他們是飾演各自角色的最佳人遠。 不過,當他提到女主角凱特.貝琴薩,說法就很耐人尋味了。他說選擇凱特是因為她長得不算漂亮,不會帶給女性觀眾壓迫感。前幾天凱特.貝琴薩上廣播節目,在訪問裡提到當年的經歷,雖然已經過了20年,那個說法還是留下受傷的回憶。 女性觀眾不能接受漂亮女主角?  姑且不論凱特.貝琴薩在觀眾眼中算不算美麗,被放進一部電影的原因不是演技或經驗,而是長得不夠好看,對任何演員來說都很難接受吧。而且, 為什麼導演認為女性觀眾不能夠接受漂亮女主角呢?這樣的觀點,現在看來也有點性別偏見。 圖/導演認為女性觀眾不能夠接受漂亮女主角,其中隱含著性別偏見,僅為情境配圖。圖片來自pexels 結果《珍珠港》並不算成功,甚至被金酸莓獎提名為年度最爛影片。雖然如此,凱特.貝琴薩說她很喜歡麥可.貝,並且相信20年來他的觀念應該也進步了。 主演很多賣座電影的凱特.貝琴薩雖然平常不太出鋒頭,其實是個非常聰明的演員,進入電影圈前是在英國最知名的牛津大學主修俄羅斯文學,而且根據她母親的說法,有超過150的智商,能夠在電影圈成功不只因為長相,更絕對不是因為長得不夠好看。 社會不停地進步,對於各種傷害與歧視的界線也不停地在改變。過去可以被接受的說法與想法,現在回顧起來,或許已經無法接受時間的考驗。因此,就算我們無法帶領世界前進的腳步,至少也要能夠跟隨其他人一起成長,不要讓自己變成種族、宗教、性別、性向、外表、體型偏見的加害者。 事實上,雖然可以被接受的界線一直在改變,偏見與歧視會造成的傷害是一直存在的,以凱特.貝琴薩為例,導演的言詞20年前或許沒什麼關係,現在聽來變成難以理解,然而,同樣的話對當事者不管是在20年前說,還是等到現在才說,傷害的程度並沒有不同。 怎麼可以不尊重女性的專業  訪問凱特.貝琴薩的是年輕時候以低俗聞名的霍華.史登,他現在變成熱愛動物的進步人士,在談話裡對她的經歷非常同情與憤怒。不過在同一週節目裡,他還是忍不住追問來電談論防...

聯合報名人堂:<運動,是人們的共同語言>

 「在美國,曾經有一位知名棒球選手,名字是薩奇.佩吉。因為他是非裔,一直等到四十五歲才有機會在大聯盟比賽。他是投手,而通常投手過了卅五歲手臂就不行了,可是他四十七歲生日那天竟然還能贏得勝投。」 那天在梵蒂岡,七十八歲老先生跟八十四歲朋友說了一個棒球故事。他接下來繼續說著: 「比賽過後,記者蜂擁到休息室。『薩奇、薩奇,你是怎麼辦到的,從來沒有人四十七歲生日還能贏球!』他是這樣回答的:『孩子,那不是我看年齡的方式。我是這樣看的,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有多老,那麼你究竟還算不算老呢?』」 「所以,你今年六十五歲,我今年六十。」語畢,兩個老人都大笑了起來,七十八歲那位是美國總統拜登,八十四歲則是教宗方濟各,這是拜登任內第二次出訪歐洲,兩人剛在教廷完成九十分鐘會談。 故事很有趣,不過倘若要深究,薩奇.佩吉是四十二歲登上大聯盟,並非四十五歲,而且雖然他最後拿到勝投是四十七歲,當年生日並沒有勝投紀錄,那一整個月甚至有四場敗投。他是在四十二歲生日那天拿到大聯盟合約,故事或許因此混雜在一起,然而這些細節並沒有那麼重要,尤其在整段故事寓意裡,連年齡都不重要了。 拜登在賓州出生,在德拉瓦州長大,是鄰近大聯盟球隊費城人與美式足球老鷹隊粉絲;教宗方濟各是虔誠足球迷,除了在國際賽支持故鄉阿根廷代表隊外,還鍾愛位於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聖羅倫素足球隊。就算運動主題不同,喜歡運動熱情仍是相同的,不論是街頭巷尾對話,還是政教元首聚談,運動故事永遠充滿魅力,總是能夠拉近人與人距離。 教宗喜歡足球的程度,運動迷應該很能感同身受。他在卅一年前向聖母瑪利亞立誓戒除電視,從此連球賽轉播也不能看了,不過每逢重要比賽仍然會即時獲得戰況資訊,傳說梵蒂岡護衛部隊都會幫忙通報比數,讓他在虔誠信仰與個人興趣之間找到平衡。 拜登也喜歡足球,不但在二○一四年親自到巴西世界盃替美國隊加油,還曾強力爭取美國主辦二○二二年世界盃。不過,當女子代表隊開始爭取同工同酬時,拜登身為民主黨自由派自然強力相挺,甚至不惜以取消男子代表隊預算作為威嚇手段,這也是他在政治信仰與個人興趣的平衡點。從這點來說兩人相似之處還真不少,教宗非常關切明年世界盃主辦國卡達虐待勞工的情況,畢竟沒有比人權更緊要的事,藉著運動賽事推動社會進步,才能夠讓比賽帶來更正面意義。 說到薩奇.佩吉,後來在一九六五年,五十九歲的他還在大聯盟先發投了一場比賽,也在同一年裡,非裔美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