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聯合報名人堂:<頂尖選手的憂鬱>

十七歲的瑞德.傑拉德在今年冬奧斜坡雪板項目替美國隊拿下大會首枚金牌,他在比賽前晚熬夜看搞笑影集「神煩警探」,差點睡過頭來不及參賽,是個故事性十足的小伙子,返美後因此有很多上電視受訪的機會。
在夜間脫口秀節目上,主持人吉米基墨對他說:「這一切真是太難以置信,而你才十七歲,未來還有好多年的……失望即將來臨」。這個玩笑把傑拉德跟全場觀眾都逗樂了,他還一搭一唱回答說自己已經達到人生巔峰,從此開始要一路下滑。
雖是笑話,卻也道出運動員面對的殘酷現實:困擾許多選手的奧運憂鬱症,正是因為達到人生頂端之後失去目標所引起的。在北京、倫敦、里約一共奪得八面獎牌的游泳女將艾莉森.史密特兩年前選擇公開討論她的憂鬱症,「別人總是告訴我們意志力能克服一切,不需要其他幫助」,然而排山倒海的情緒壓力,卻證明那些讓她在比賽脫穎而出的想法,根本不是真的。
在失去目標以外,選手出身的運動心理學家卡洛琳.西比認為獎牌有時還會讓運動員感到自我懷疑:在毫秒之間的勝敗差異,有一部分只是臨場運氣,難免會因此造成「如果別人發現我沒有那麼好怎麼辦?」的憂慮;而原本以訓練為主的生活重心戛然中止,不管對身體或心理都是一大挑戰。
很多頂尖運動選手都有奧運後憂鬱症,專家表示,應尋求專業協助。憂鬱症情境圖。 記者...
很多頂尖運動選手都有奧運後憂鬱症,專家表示,應尋求專業協助。憂鬱症情境圖。 記者陳柏亨/攝影
幾天前奧運女泳將蜜西.富蘭克林接受有線電視新聞網的訪問,跟諸多前輩一樣,這位現在才廿二歲的世界紀錄保持人談到憂鬱症帶給她的,感到一無是處的痛苦。如此情況並不只在奧運選手身上出現,職棒球季剛開打,相對於球員重回賽場的喜悅,昔日球星卻難免感到失落,包括昔日打擊王希爾頓在內的諸多選手,坦承每年開季這幾天總是特別難熬。
好幾位知名職業籃球員也勇敢說出內心陰影,他們分別是暴龍的德羅森、騎士的洛夫,還有巫師的烏布雷。在美國約有五分之一人口受各種不同心理疾病影響,儘管球員在球場叱吒風雲,並不代表他們對人生困境免疫。這幾位選手甘冒受人側目的風險,直言自身因憂鬱症造成的痛苦與掙扎,對同樣受到折磨的龐大人口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鼓勵。
憂鬱症沒有保證治癒的靈藥,可是像上述職業與頂尖選手一樣,不避諱討論問題,尋求專業幫助會是很好的起點。此外,隨團參加里約奧運的臨床心理學家克里斯汀.克恩還做出如此建議:不要讓事情結果定義自己,去做喜歡做的事情,享受其中過程,享受每一個片刻;如果能夠拿到獎牌很好,可是人生除了奧林匹克以外,還有更多美好的時光。
經歷過憂鬱症的人都知道,不管是失去信心、沒有緣故的失落感、對事情缺乏興趣,或是覺得自己毫無價值的懷疑,其實不僅存在運動員之間,而是每個人都可能經歷的黑暗。或許在那些痛苦的時刻,選手們勇敢分享的經歷,能夠多帶來一些走出困境的力量──很多時候,真的只差那麼一點,就是下一個柳暗花明。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惡夢

  我一直到一兩年前才不再每個月都夢到我在永和國中的導師。 他是一個個頭矮小,卻殘暴異常的兇狠角色。在體罰還是合法的年代裡,他很適度地扮演了那個時代的極端。我基本上來說不是一個會惹麻煩的學生,在依照模擬考成績排的座位裡,通常都可以分到安全區域的前一兩行。可是,不管是偶爾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嚴重處罰--像是考試作弊被抓到,或是每天數次在公眾刑場見到的殘暴行徑,都變成後來需要很努力埋葬的記憶的一部分。 考試作弊是必需的,我甚至還需要跟其他功課不錯,負責掌管主要科目測驗卷的同學交換答案卷,我的國文,數學的謝寧,地理的黃國政,理化的陳柏宇(有趣的是一番填鴨以後上了建中,我卻怎樣也記不起大部分建中同學的名字),甚至是大家都用來捉狹的管英文的娘娘腔同學,都是這個小型經濟圈的一部分。我們需要以物易物,因為只有先知道答案,才能夠達到滿分,也就是不被體罰的安全線。嘗試扮演成人的我們,有時候也會把答案卷像是施捨一般賣給一般大眾,換來的是現在想起來少到不可思議的金錢,還有淺嚐即止的,用低劣的手段輕鬆掌握別人命運的權力感。 作弊被抓到的最嚴重一次,導師像瘋了一般用藤條抽打我的手指。他的體罰是職業化的,要讓學生痛,該打的是手指而不是手心,是小腿而不是屁股。雖然,他也可以抽打學生屁股到坐在椅子上會痛徹心肺的程度。有時候手邊沒有籐條,趕時間的他直接用指節在學生後腦來個爆栗也夠嚇人。那天,被狂鞭一陣的我回到座位上,兩隻手變成青紫色,指節間的淤血讓我連手也合不起來。更痛的是回家以後,因為隔天的作業還是要交,所以我偷偷找了媽媽的針線包,把淤血塊逐著挑開,才能夠握筆寫作業的過程。 一直到上了高中,大學,短暫而奇幻式的軍旅,出國念書,工作,我還是會每隔幾天,在夢中回到國中導師的講台。「方祖涵,你數學考八分!」他驚喜地說,像是終於抓到跟蹤許久的疑犯的警察,下意識地舔了舔自己的嘴唇,難掩對即將展開的私刑的興奮。考八分的那天我似乎是生病發燒,不過前一晚的確是貪玩沒有念書,而這一次貪玩的下場,是之後將近二十年的,怎樣也關不掉的重播畫面。 一兩年前的一個晚上,呂學燕先生又回到我的夢裡。他已經變成我生活的一部分,跟後來在不同階段喜歡的女人們,輪流而毫無創意地填滿我失去主觀意識之後的夜晚。跟之前夢境不同的是,這次站在講台上等著被處罰的並不是我。 我從門外看著他,狠狠地盯著他的眼睛(從來不敢如此,就算在夢中)。教室裡同學們跟...

聯合報名人堂:<巴黎奧運的平權起點>

巴黎奧運即將成為奧運史上,首屆男女參賽者數量相等的一屆,在七月下旬開始的比賽,會有男女各五千兩百五十名選手登場獻技。 三年前東京奧運女性運動員占百分之四十八,此屆終於提升至五成,無疑是平權運動重大里程碑。除了象徵性宣示,這個數字對新世代女性來說,會是投入運動競技的重大鼓勵,讓更多的女性和女孩參與體育運動。增加女性運動員能見度,可以挑戰刻板印象,並帶來更多正面的榜樣作用。 此外,給女性運動員公平機會,也可望促進體育領域性別平等政策。從公共政策角度來看,各國政府可能因此用積極措施提供兩性相同資源,也是值得期待的正面效應。 有趣的是,此項平權里程碑,台灣倘若較為無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從十二年前倫敦奧運起,雖然女性選手不是代表團多數,卻總是獲得最多獎牌。近年奪牌項目包括舉重、射箭、跆拳道、空手道、拳擊、羽球,每一項都曾經讓國人感到興奮與驕傲。 不過,宣示意味十足的平等數字,只是里程碑,而非終點站。 儘管男女選手一樣多,國際奧林匹克協會大多數要職皆由男性掌握,董事會成員女性也僅占三分之一。在巴黎奧運裡,六成技術人員是男性,雖然女性人員比東京奧運成長不少,仍然是相對少數。 同樣地,雖然台灣女性選手奪牌人數眾多,卻反映出另一種現實。長期以來,女性要靠運動謀生,最有效模式就是在大型賽事奪牌。台灣有全世界數一數二的獎金額度,得到獎牌就有收入,也曾有選手因此鋌而走險使用禁藥,損害個人健康與聲譽。 男女運動員人數相等是一個顯著成就,但評估真正的性別平等,需要超越數字。資源獲取、訓練設施、教練、贊助和媒體關注度等因素,在實現完全平等這件事上,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資源掌握上,台灣跟國際奧會一樣,傳統以男性為主;如果拿大專校院體育運動相關科系教師人數當作衡量標準,男女相差甚至是二比一。在男性主掌的運動環境裡,女性要出頭已是難事,還造成不少性別霸凌與侵犯憾事。台灣媒體報導女性運動員時,經常用外貌當作重點,也是不公平的性別差異。 事實上,近年來已經有不少女性運動員獲得比男性更高的關注度。像美國女子足球代表隊、網球場上的威廉絲姊妹,以及剛轉職業的籃球選手凱特琳.克拉克,都是絕佳例子。進軍巴黎的台灣代表隊,將是包括戴資穎、謝淑薇、詹詠然等數位台灣女性好手的奧運告別作。除了希望每一位參賽選手都能獲得相同掌聲,享受賽事、盡情發揮以外,也更深切期待性別平權藉此繼續前進。 希望在不久後的未來,每一位運動員...

獨立評論@天下:<不再寧靜的高爾夫球場>

「Baba Booey」是最近幾年來,職業高爾夫比賽時最常聽到的人名。在老虎伍茲長期因傷不振,其他球員青黃不接的尷尬期,球場上此起彼落的「Baba Booey」吶喊,取代「Go Tiger!」,變成球賽的新焦點。並不是所有球員都喜歡這個轉變。英格蘭球員伊恩.波爾特(Ian Poulter)在推特上說,高爾夫聯盟應該准許球員用電擊槍攻擊吶喊的觀眾;資深美國球員吉姆.佛瑞克(Jim Furyk)遇到類...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