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待在台北的時候,我都會在公園慢跑,這兩年經常是在中永和交界的四號公園。在這個公園裡,不取巧的一圈是一公里半左右,三又三分之一圈就是微型馬拉松5K的距離。每天在四號公園裡面從事各種運動的人很多,籃球場在清晨跟傍晚都是爆滿的狀態,連幾個歪斜的籃框下都擠滿了三對三的球友們,球場前幾天被挖土機挖出幾個洞還是有人冒險投籃。空地上面群聚著跳舞的,打太極的,做韻律操的,練法輪功的,一整個很活躍的畫面。不過我想在各地的公園應該都是類似的景象,感覺起來整個國家如果有多十倍的活動空間,還是可以被喜愛運動的人們填滿。 說到跑步這件事情,當然不能不提起每天堅持跑十公里的村上春樹,他「把跑步當成刷牙一樣」,變成每天例行的一件事情。村上春樹對自己書迷的貢獻之一,就是讓不少人穿上球鞋出門去跑步而變得健康一些。這樣想起來,幸好村上不是沉迷於柏青哥或是網路遊戲啊。不過當然也有不愛刷牙的村上迷就是了。 回到這個在新北市中永和交界處的四號公園,它有很多不同的稱呼,正式的名字原本是中和公園,現在叫做八二三紀念公園。在公園的東北角有一個巨型的石碑,公園的西邊有一個會館,都是紀念當年的八二三炮戰。石碑的正面署名是建碑時候的國防部長、台北縣長跟中和市長,不過在官場上,真正立碑當然是職銜最小的官。石碑的背面用燙金字體刻的不是陣亡將士大名,而是各地八二三協會的理事長,署名的是總會理事長,而當年的中和市長恰好又是這位。 八二三炮戰在金門發生,跟中永和到底有甚麼關係,網路上面已經有不少評論。通常來說越是芝麻綠豆的官,越是著急要在四處留名,這個碑是不是這個現象,探討的人也已經不少。我一天要經過這個碑跟這個會館好幾次,心中的納悶卻是另外一樁。為什麼八二三紀念碑要叫做炮戰「勝利」紀念碑?為什麼八二三紀念會館要叫做戰役「勝利」紀念會館呢? 有去過華府越戰紀念碑的人,一定會對廣場上翻不完的陣亡將士名冊感到震撼。而越戰紀念碑就是這樣紀念為越戰犧牲的人們,並沒有提到誰贏誰輸這件事情。當然,越戰美國打輸了,勝負沒甚麼好提。可是在華府的二戰紀念碑,夏威夷的珍珠港紀念公園,還是一樣,沒有人在紀念二戰盟軍的勝利。勝負在戰場上雙方各表,並沒有裁判來評分;昔日的勝負,後來的意義會隨著時間而變化。現在國共儼然已經第三次合作,八二三炮戰變成只是幾十年來雙方吵吵停停的一個頓號,唯一不能改變的,是當年喪失生命的千餘軍民,還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