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地鐵站看到《The Athletic》的廣告,才驚訝發現這個運動媒體已經進軍歐洲市場了。他們原本只針對北美職業與大學運動報導,本月剛開始納入英國足球超級聯賽與德國甲級足球聯賽,不過之前大張旗鼓聘僱當地記者,加上各式宣傳活動,已經獲得不少注意。
《The Athletic》在三年前成立,原先僅針對芝加哥發行,隔年擴充到十五個城市,迄今已囊括全部北美都會區,旗下有數百名來自各種運動媒體的資深記者。公司經過五輪增資之後,累積獲得的新創基金超過二十五億台幣,可見不少投資機構對他們信心十足。
不過,對於媒體來說,訂閱制度是條辛苦的路。一直到去年六月,也就是成立兩年半以後,《The Athletic》仍然僅有十萬名訂戶。他們全年訂閱費是六十元美金,許多訂戶首年是用半價以下的折扣試閱,如此收入連那些資深記者薪水都付不起,更遑論龐大差旅費,還有行銷與管理支出。根據其他媒體估計,《The Athletic》可能需要五十萬訂戶才可能維持下去,倘若一直維持在十萬,二十五億投資再過不到兩年就會燒完。
跟傳統體育媒體大幅改走影音路線相反,《The Athletic》強調文字報導,內容深入且水準固定,因為陣中不乏重量級記者,有時還會提早出現獨家消息。這幾年ESPN跟福斯體育都因臉書錯誤演算法導致過度製作短片,反而忽略讀者需要咀嚼文字的需求,讓《The Athletic》有廣大空間發揮。此外傳統媒體放棄長年培養的文字記者,更讓《The Athletic》不費吹灰之力就撿到精英資源。
雖然說《The Athletic》台灣訂戶不多,如果你是運動迷,一定看過他們的報導。台灣媒體經常「引用」《The Athletic》文章,有良心的先會獲得授權,稍有良心的會提及出處,可是在一般媒體搶快又欠缺經費的環境造就下,多數引用的都沒什麼良心。
去年六月《The Athletic》仍然只有令人擔心的十萬訂戶,現在發展又是如何呢?
他們去年底訂戶超過三十萬,今年七月首度突破五十萬大關,現在更到達六十萬,而依據執行長梅瑟估計,年底前可望接近百萬。《The Athletic》成長曲線跟《紐約時報》成功轉型有點類似,可見訂閱制度開頭需要很多耐心,是一點都急不來的事情。
不過,好媒體,是不會寂寞的。
8.27.2019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聯合報名人堂:<高尚、低俗,與爭議的開球文化>
四月十五日洛杉磯道奇球場,負責開球是來自日本的嘉賓,一隻穿著道奇球衣的凱蒂貓。她揮了揮手,貌似可愛地投出一球,全場歡呼聲與閃光燈交織。不過,這個看起來無害又討喜的舉動,很快就在網路被群眾撻伐。 那天是「傑基.羅賓森日」,他是首位進入大聯盟的非裔球員,背號四十二號早已在全聯盟退休。...
-
我一直到一兩年前才不再每個月都夢到我在永和國中的導師。 他是一個個頭矮小,卻殘暴異常的兇狠角色。在體罰還是合法的年代裡,他很適度地扮演了那個時代的極端。我基本上來說不是一個會惹麻煩的學生,在依照模擬考成績排的座位裡,通常都可以分到安全區域的前一兩行。可是,不管是偶爾發生在自己...
-
巴黎奧運即將成為奧運史上,首屆男女參賽者數量相等的一屆,在七月下旬開始的比賽,會有男女各五千兩百五十名選手登場獻技。 三年前東京奧運女性運動員占百分之四十八,此屆終於提升至五成,無疑是平權運動重大里程碑。除了象徵性宣示,這個數字對新世代女性來說,會是投入運動競技的重大鼓勵,讓更多...
-
「Baba Booey」是最近幾年來,職業高爾夫比賽時最常聽到的人名。在老虎伍茲長期因傷不振,其他球員青黃不接的尷尬期,球場上此起彼落的「Baba Booey」吶喊,取代「Go Tiger!」,變成球賽的新焦點。並不是所有球員都喜歡這個轉變。英格蘭球員伊恩.波爾特(Ian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