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5的文章

聯合報名人堂:<擊敗籃球之神的男人>

一九八七年,籃球之神喬丹廿三歲,三屆明星賽入選,已是職業籃壇最耀眼的巨星。不過,在一場籃球電視節目裡,他卻在眾目睽睽下「輸」給電影明星查理辛。 據說喬丹後來拒絕承認這場比賽的存在,仔細說起來,查理辛雖比喬丹年輕兩歲,畢竟還是地球人,當然不可能是喬丹的對手。喬丹「輸球」是因為這場比賽是查理辛與父親馬丁辛聯手二打一,喬丹罰球要閉上眼睛,還要先讓五分。那是一場真假難分的表演,也成為查理辛一生的縮影。 查理辛人生像八○年代美國夢的翻版。他出身演員世家,父親是馬丁辛,哥哥也是明星,家裡充滿了戲劇氣味。那時的好萊塢需要叛逆的年輕臉孔,而查理辛正符合時代的樣貌。他演出《前進高棉》,成為戰爭片代表人物;接著在《華爾街》裡飾演被貪婪吞噬的新人,與麥克道格拉斯對戲,把對成功的飢渴演得入骨。 對運動迷來說,他主演的棒球電影《大聯盟》更是經典。那個反英雄投手瑞奇.沃恩,戴著墨鏡、咬著牙登場的畫面,成了影史代表之一。真實人生裡,查理辛曾是高中棒球校隊投手,直球可飆到一百四十公里。那角色幾乎是他的化身:天賦過人、叛逆成性、魅力四射,也早已走在自我毀滅邊緣。 進入九○年代,他的名字不只是演員,而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後來他在情境喜劇《男人兩個半》中登上巔峰,成為全美片酬最高的電視演員。他詮釋的那個滿口黃腔、生活紊亂的角色幾乎不需演技,只要做自己。那時他說「我像神一樣」,但卻只是瘋狂的開端。他與製作人決裂,吸毒、酗酒、滿口狂言,宣稱自己擁有「虎血」與「勝利基因」。那是公開的自我崩壞,人們將他從天堂墜落的過程,當作最後一次表演。 之後,他被診斷感染愛滋病毒,從性感偶像變成公眾災難,直到逐漸被觀眾遺忘。 不過紀錄片《查理辛的演藝人生》終於讓他重回螢幕。在片裡他談毒癮、性、還有對家庭造成的傷害。新出版的自傳延續這個語氣,更直接也更冷靜。他寫下性探索、藥物濫用與精神崩潰,描述被勒索與誤解的過程。如今的查理辛,戒毒、戒酒,重塑與孩子的關係,已不再是揮霍生命的狂人。至少,觀眾會是如此期待著。 回頭看昔日傳說中的比賽,那是一個年輕人挑戰世界最強者的幻夢。查理辛的人生是一場沒有終點的對決,對手只有自己。也正因如此,人們對他仍懷有一絲難以放下的期待。我們希望他真的清醒,希望他能重返榮耀,卻又忍不住害怕從谷底到高峰再自我毀滅的重複循環會重來一次。 「我當然想過這些,可是我不擔心」,查理辛帶著從未改變的自信說著。或許,在...

聯合報名人堂:<運動電影的神話與真實>

影帝勞勃.瑞福在睡夢中離開人世,享壽八十九歲。上了年紀的人,可能都會有自己喜歡的勞勃.瑞福電影,如果是運動迷,那部電影應該一定會是《天生好手》。 《天生好手》改編自伯納德・馬拉默德在一九五二年出版的同名小說。這部小說融合神話、寓言與現實主義,講述擁有過人才華卻一再錯失機會的打者羅伊・霍布斯。小說創作背景是經濟大蕭條的三○年代,當整個國家陷入經濟困境時,棒球成了少數仍能凝聚人心的活動,當工廠倒閉、銀行破產,人們仍能花幾分錢買票進場,看著一記全壘打飛越外野牆,短暫忘卻現實的沉重。 人們渴望奇蹟,卻同時被絕望淹沒。《天生好手》小說裡霍布斯最終在黑幕操弄下收賄打假球,留下只是夢境的幻滅。馬拉默德並未給予霍布斯一個浪漫的結局,反而用墮落與失敗作為尾聲,讓讀者去面對失衡的大環境裡,每個人都可能脆弱無助的現實。 然而,當這部小說在一九八四年被改編成電影時,導演卻把霍布斯改造成螢幕英雄。在電影裡,俊朗的勞勃.瑞福雖然陷入陰謀與誘惑,但最後帶傷拒絕黑幕,在血流不止的情況下擊出傳奇全壘打。燈光炸裂,觀眾歡呼,棒球被神化成奇蹟。小說的寓言式批判,到了電影裡變成夢幻童話。儘管完全背離原著,對一般觀眾而言,《天生好手》卻成為最經典的棒球電影之一。 其實說到勞勃.瑞福在運動電影史的真正地位,還得回到他親手催生的《飛魂谷》。這部一九六九年上映的作品,不同於好萊塢習慣的熱血勵志,更接近冷靜的紀錄片。孤獨的比賽旅程、華麗卻殘酷的阿爾卑斯山,全片實景拍攝於瑞士、奧地利、法國,沒有任何人工特效。攝影機綁在滑雪選手身上,讓觀眾幾乎能感受呼嘯而過的風聲。 更關鍵的是,它無意間奠定了日後運動電影的敘事弧線:天才登場/初嘗成功/遭遇挫敗/最後一搏。這套模式在之後被無數作品複製,最著名的例子便是《洛基》。但《飛魂谷》沒有熱血口號,沒有英雄式演講,劇中另一主角是甫在今年初離世的影帝金.哈克曼,他所飾演的教練,只留下一句冷淡的「你可以贏」,如此克制的處理,比現代運動片喧鬧更真實,也更殘酷。 如果說《天生好手》提供了觀眾一場絢爛幻覺,那麼《飛魂谷》則提供了觀眾一面冷冽的鏡子。兩者的差異,也象徵體育電影長久以來的兩種路線:是要給觀眾希望與浪漫,還是揭示殘酷與孤獨?勞勃.瑞福同時占據了這兩個位置,一個是金色夢境,一個是冰雪現實。他既是美國夢的化身,也是現實的記錄者,正如他是好萊塢大片的票房保證,卻也親手創辦日舞影展推廣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