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5的文章

聯合報名人堂:<高尚、低俗,與爭議的開球文化>

四月十五日洛杉磯道奇球場,負責開球是來自日本的嘉賓,一隻穿著道奇球衣的凱蒂貓。她揮了揮手,貌似可愛地投出一球,全場歡呼聲與閃光燈交織。不過,這個看起來無害又討喜的舉動,很快就在網路被群眾撻伐。 那天是「傑基.羅賓森日」,他是首位進入大聯盟的非裔球員,背號四十二號早已在全聯盟退休。這個日子不只紀念他的偉大職業成就,更紀念在那個時代,很多人一齊對抗歧視的勇氣。在這天所有球員都穿四十二號球衣上場,可是這隻卡通貓站上投手丘,卻穿著七十四號,因為那是三麗鷗設計師清水侑子創造它的年份。道奇隊不知是有意或無意地忽略了傑基.羅賓森,讓紀念偉大球員的日子被漫畫人物搶走風采。 在美國職棒裡,開球這件事可以簡單到球迷付錢就能做,甚至一場比賽可以開球好幾次。可是,有時也變得很複雜,像是前述凱蒂貓事件,而它甚至不是第一個引起爭議的日本開球人物。就在二○二二年,日本駐美大使森美樹夫原訂在紐約大都會隊的日本文化之夜開球。他被介紹出場,走進場地準備投球,但是主場先發投手薛澤早就開始賽前熱身,不願意把投手丘讓出;幾秒鐘後,森大使只好丟臉地走下場,整場儀式就這樣沒了。球團事後聲明道歉,傷害仍已造成。 相對起來,卸任台灣駐美代表高碩泰曾經在許多大聯盟球場開球,就順利得多。運動員出身的高大使能夠從投手丘直球進壘,這是極少數開球來賓能做到的事,當然獲得全場喝采,而且在美國首都華盛頓主場被以正式大使稱謂介紹,在艱難外交環境下,無疑是軟實力的成功突破。 美國從一九一○年塔夫特總統開始,每屆總統都在任內開球,百年歷史直到川普第一任期才中斷。總統開球曾是歷史重要註腳,像羅斯福即便在二戰期間也沒中斷,在全國陷入戰爭焦慮時刻,試著帶回一些生活常態;小布希在九一一慘劇後,站在紐約洋基主場投手板投出的精準好球,也是感動人心的畫面。 開球可以有總統出席,高尚成經典,但也可以低俗到令人尷尬。二○二四年迷因人物「哈克吐女孩」海莉被邀請到大都會主場投球,她爆紅的原因卻是一段性暗示短片;那個晚上,現場家長應該很煩惱怎麼跟小孩解釋整件事。有時候開球人選就像海莉這樣無厘頭,像日前統一獅隊陳傑憲事件,竟要現役職業球員請假到外國開球,還好沒有成行,不然真的是少見的創舉。 開球是一場表演,有人靠聲望、有人靠關係、有人靠「抖內」,有人靠社群演算法;要站上投手丘並沒有那麼難,卻不是每個人都能留下美好回憶;有些球投完換來鼓掌、有些留下丟臉影片、有些...

聯合報名人堂:<運動無界、人生無限>

雙北世界壯年運動會閉幕了,兩周比賽吸引許多目光,在各種運動賽事裡,台灣通常只有棒球才會有全民關注的熱度,至少在短暫時間裡,世壯運似乎開啟了另一扇門。 經過這段時間報導,大家應該知道世壯運的聯誼性質,除年齡以外,參賽者沒有資格限制,只要願意付報名費就能參加。儘管如此,在不少項目裡,仍可看到精采比賽。像山羊兄弟跟國體大OB兩隊的棒球冠軍賽,退役職棒球星對決讓人回味無窮;游泳、田徑皆有高齡選手參與,還有百歲人瑞出現在賽場;此外,我們一起打網球的朋友在雙打單打都拿到金牌,也覺得與有榮焉。 聯誼性質的運動會,世壯運並非唯一,光是在北美就有兩項大型活動,分別是亨茨曼世界長青運動會與美國全國長青運動會,後者參賽者需要先經過分區預賽,整體水準比其他活動高一些,甚至曾經被暱稱為「長青奧運」,不過在全球奧會近年強力執行商標權之後,至少在官方宣傳上就較少用這種說法了。其他還有像是歐洲壯年運動會、亞洲壯年運動會等等,都是對中年以上族群特別舉辦的賽事。 比賽活動期間,雙北主辦單位在諸多環節受到質疑,網路還出現「靠北世壯運」社群,尤其在胡亂翻譯、拼字錯誤、賽程混亂這些部分,實在難以辯解。雖然說世壯運預算不比正式國際賽事,經費有限或許對品質有些影響,可是此次活動仍然花了十六億台幣,比紐西蘭首府奧克蘭在上屆比賽高出很多。 二○一七年世壯運,紐西蘭與奧克蘭市政府各負擔三億多台幣,不但回收成本,另外還帶來將近一倍的觀光經濟。然而本次活動因為就近報名人數居多,被戲稱是「雙北運動會」,跟上屆活動六成參賽者來自外地不同,今年台灣是否也能獲得跟紐西蘭一樣的經濟效益,還待來日再來回顧精算。 將這些紛擾暫放一邊,像是世壯運這種主題式旅遊活動,已經在全球變成觀光產業重要動能。之前曾在專欄提過宗教朝聖、職棒春訓這些活動都能大量吸引觀光人潮,再以亨茨曼世界長青運動會為例,賽事固定在美國猶他州一個小鎮舉行,年收益估計竟然超過五億台幣,希望台灣不要因為一次活動的負面評論而從此卻步。 更重要的是,世壯運對逐漸老化的台灣人口,絕對將帶來深遠長久影響。誠如主辦單位「運動無界、人生無限」的宣示,壯年運動員只要有熱情,都能夠把運動當成終身興趣。台北世壯運雖非完美,但展現的意義卻遠超一場賽事本身。它讓大眾看見中高齡者同樣能享受競技的樂趣,讓運動重新融入生命各階段。對許多參賽者而言,參加的不只是比賽,更是一場對健康、對生活、對夢想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