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3的文章

聯合報名人堂:<從電玩重生的歷史>

隨著職棒球季開始,最新一季美國職棒大聯盟電玩(MLB:The Show)也在上月底正式發行。這款遊戲由索尼聖地牙哥工作室製作,從二○一四年開始成為唯一持續獲大聯盟官方授權的電玩軟體,更在兩年前跨出索尼平台,讓玩家能用其他廠牌主機進行遊戲。十幾年來,索尼賣出超過兩千萬份系列產品,最近幾年不斷打破自己的棒球軟體銷售紀錄,是公司獲利重要來源。 每年推出棒球遊戲,工作室除了更新球員以外,還需要不斷添加賣點,才能保持新鮮感。職棒大聯盟電玩會細心挑選封面,像去年就是人氣最高的大谷翔平,而陳偉殷也曾蟬連五次台灣版封面地位。除此之外,一年比一年精緻擬真的畫面,更貼近真實情況的人工智慧與養成模式等等,都是每次更新不可或缺的要素。 今年新版本還有特殊時代意義,玩家一定會注意到某些投手球路選擇跟以往不同了,像「蜜蜂球」、「午夜鬼魅」、「迪西」、「道奇」這些球種,初次見到可能會覺得有點摸不著頭緒。不過,熟悉棒球歷史的球迷應該會知道它們並非新球種,而是傳奇非裔球星薩奇.佩吉(Satchel Paige)對自己拿手球路的暱稱。佩吉,還有許多黑人聯盟球星,今年首度進入主流電玩,成為遊戲主角。 在美國,因為種族隔離政策,非裔運動員有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跟白種人同場競技。結束種族隔離的民權法案要到一九六四年才終於通過,在那之前,僅有少數非裔棒球員進入大聯盟,佩吉即是其中一位。他加盟克里夫蘭印地安人時已經四十二歲,後來竟然打入明星賽兩次,拿過一次世界大賽冠軍,連同黑人聯盟共留下一百二十四勝紀錄。佩吉直到五十九歲還能在大聯盟投球,如果年輕時沒有被種族制度耽誤,成績實在難以想像。 那個年代裡,佩吉可以進入大聯盟還算幸運,其他數以千計非裔球員僅能在黑人聯盟獻技,人生與紀錄都一起被隔離了。這是種族隔離悲劇的極小部分,卻是顯而易見的提醒。大聯盟從兩年多前將黑人聯盟紀錄正式併入,人們亦愈來愈珍惜這些曾經消失的歷史,像鈴木一朗就經常拜訪聯盟博物館,而且還默默捐了很多錢。 所以,電玩遊戲納入黑人聯盟球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聖地牙哥工作室花了不少心思考究歷史,連當時球衣球帽都栩栩如生。許多在世時未獲尊重的球星,終於得到應當肯定,年輕一代更可以藉著遊戲重新拾起過往,在養成模式裡體驗昔日種族歧視傷害。類似情況亦曾出現在籃球遊戲系列,當NBA電玩四年前加進女性職業球員後,也稍微改善長久以往被性別差異影響的選手權益。 不過,話說...

聯合報名人堂:<在燃燒的世界享受生活>

棒球經典賽剛落幕,春暖花香,正式的職棒球季就要開始了。雖然比歐美晚了整整一年,這個春天也是台灣過了好久以後,首度從艱困疫情探出頭來,終於撥雲見日的時分。 雖然生活有值得欣慰的變化,或許很多人還是會感到惆悵。近幾年內,全世界有將近七百萬人染疫死亡、俄烏戰爭持續像絞肉機奪走更多生命、核子戰爭威脅仍在升高、通貨膨漲與銀行危機讓經濟前景黯淡,此外,各種中共謀台行動更是愈來愈讓人憂心‧‧‧ 最近聽了一集賓州大學心理學家李惠安參與主持的播客節目,主題就是:「世界正在燃燒,我們是否還應該享受生活?」在節目裡,李惠安跟經濟書作家史蒂芬.杜伯納藉著回答聽眾問題,從心理與社會層面討論在當今時局,人們該有的自處之道。 從問題本身開始說起,我們面對大環境感到不安,應該是綜合幾種情緒反應,像是焦慮,恐懼,還有慚愧與罪惡感。我們不但擔憂未來,又無法盡情享受現在—烏克蘭民眾受俄軍殘害,土耳其地震死傷慘重,在其他人遭遇如此困境時,自己享受生活是不是不應該呢? 李惠安跟杜伯納認為我們不需要悲觀。 著名實驗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十年前在暢銷書《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提出數據,指出我們正活在人類歷史最和平的時刻。儘管世界仍然持續發生衝突,綜觀歷史走向卻會發現趨勢是正面的。當整體人類識字率全面提高,食物更容易取得,文明進程會讓人們更能用理性克制暴力。雖然如此,媒體與政客依舊喜歡放送無根據的負面預測,社會大眾也習慣聽從各種末日學說,這些因素造成的悲觀反而是嚴重挑戰:當我們過度悲觀時,解決問題可能性就降低了。 如果你仍然感到難過惆悵,要知道在來自四面八方,無限膨漲的壞消息轟炸之下,多數人都有類似負面情緒,心裡都同樣遭受折磨。可是,在現實世界充滿短期挑戰的當下,與其對未來感到悲觀,或是對本身安逸覺得歉疚,不如先照顧好自己,照顧好自己關懷圈內的人事物。其實,懷抱人飢己飢的利他胸懷跟享受人生,兩個選項之間並沒有衝突。 我很喜歡李惠安節目裡一段話,她回憶求學時讀到哲學家伏爾泰在名著《憨第德》要世人「照顧好自己的花園」,「世界很複雜,有時甚至邪惡,想到這一切或許會感到無助」,她說,「有些事情我們能做,有些事情我們幫不上忙,然而在我們能做的部分,應該就放手去做,不要被負面情緒癱瘓—就像伏爾泰說的,先照顧好自己的花園。」 讓我們就這樣把快樂分享給身邊的人,把悲觀或無助轉化成更多正向動力。從自己開始照顧起,跟家人朋友一起運動、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