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早就不是東亞病夫】 我常常覺得,要認識一個城市最好的辦法,就是跑步。跑過的行人或急或徐,跑過的空氣或清或濁,跑過的道路或平或嶇,用自己熟悉的速度,配上耳機傳來的背景音樂,一步一步換來的城市映像,對我來說是清晰而真實的。 當然也有完全不適合跑步的城市,像是剛待了將近一個星期的成都。四川省的省會,上千萬的人口,成都,就跟中國所有的大都市一樣,充滿著旺盛生命力,正在快速的成長當中。俗話說少不入川,老不離川,說的就是這裡優越的生活條件,是給年長者養老的好地方。這個被稱為天府之國的歷史名城,物產豐富,人民富饒,相對的讓居民的生活帶著緩慢的步調,也因此是中國最適合居住的城市之一。 或許因為城市快速的發展帶來的瘡疤,路是有了,可是倘若真的要跑起步來,坑坑洞洞會讓跑步變成障礙賽;加上充滿創意的汽車駕駛們隨時可能開到面前的車輛,路跑,在中國的都市,應該要算是極限運動的一種。 路上,也看不到甚麼運動的人口,跟台灣那種每天清晨傍晚公園擠滿練功、跳舞、慢跑、散步的景象截然不同。這些天在城裡待了一家不錯的公寓式酒店,來自中國內地的旅客不少,健身房裡卻只有外來的客人,偌大的室內無邊際泳池華麗到不行,常見的也只是我們跟一個香港長大的年輕人。當然,身為一個以統計學騙吃騙喝的人,我知道這個樣本數極小的城市印象,可能有極大的偏差,一個千萬人口的西南城市,更不能完全代表百倍的中國居民。可是這些天以管窺豹的印象,還是讓我感到十分的驚訝,畢竟,這應該是上屆奧運金牌數最多,總獎牌數第二的體育大國啊。 回程的飛機上,在報紙上看到人大教授張鳴的幾段微博,或許呼應了這個現象。「中國的體育,缺乏兩個基本概念,一是玩,二是健身,有的無非是金牌,體育運動和體育運動總局,都是為了金牌存在的。」「好些奧運場館建成之後,空置嚴重,是為什麼?我說,當局倒是想利用場館,但只是想利用場館掙錢,掙不到錢,就寧可空著,也不讓民眾去玩。在中國的體育字典裏,沒有民眾兩個字。」對於運動的目的,中國還僵持在民族主義的迷思。用龐大體育經費建立的訓練基地,跟歐美多數為業餘的運動員競爭來的金牌,在以前是國家的光榮,現在卻可能是民眾的負擔。 海峽兩岸政府對體育運動,或多或少都存有相同困境。「東亞病夫」稱謂是清末中國人的寫照,卻在百年後還是中國人的枷鎖,每四年的奧運會,大家還在跟這個早已散去的幽靈對抗。事實上,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