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聯合報名人堂:<一百八十六年後的決定>

一七八九年由天主教耶穌會教士創立的喬治城大學,起初資金來源僅來自教會與私人捐助,財務狀況十分拮据。這所後來孕育出無數國家元首與政治人才的華府名校,在一八三八年甚至瀕臨破產,還好當時教宗特別允許他們交易一部分校產,才逃過滅校危機。
那年秋天,學校談妥一萬七千美金(大約現在一千兩百萬台幣)售價,將這批貨物送上船,由華盛頓港口送往路易斯安那州。船上不時傳來緊張哭聲,這兩百七十二件「商品」不是牲口,而是一群包括兩歲幼兒在內的老少黑奴。
允許蓄奴的天主教廷要求喬治城不得分離黑奴家庭,免得違背聖經對婚姻的戒律,結果學校為滿足規定,還跟鄰近莊園交換不少人。雖然奴隸原本生活環境十分低劣,至少他們還有婚姻、家庭,與信仰的支持,此樁交易將逼迫他們離開好不容易建立的家,要重頭來過,光是這趟一千兩百英哩旅程,就足夠讓其中一些人喪命。
直到四年前,這樁喬治城大學罕為人知的歷史,才在媒體深入報導後受到矚目。喬治城並非唯一交易過黑奴的學術機構,像哥倫比亞、哈佛、維吉尼亞等大學都有類似案例,不過規模不及此次,而且他們不像喬治城一樣有那麼重的宗教背景。儘管如此,黑奴是建國之初的歷史共業,連幾位開國元勳家裡奴隸數量都可觀,情況直到一八六五年南北戰爭結束才改善。
喬治城大學校徽。 圖/作者方祖涵提供
喬治城大學校徽。 圖/作者方祖涵提供
那麼,對此樁發生在一百八十多年前的事情,喬治城大學應該如何面對呢?
簡單選擇或許就是要大家向前看,讓過去的事情留在歷史裡,頂多道個歉就了事。事實上,亞洲國家面對轉型正義呼聲,普遍民意經常有這種傾向,認為在平復人權損害與發展未來間,後者是唯一重要的事情,然而,那並不是喬治城大學師生的看法。
新聞報導出爐後,校內隨即傳出抗議聲浪,要求校方盡力彌補昔日錯誤。四年多來,校方因應要求開放校史檔案供人調閱,並與耶穌會共同發表道歉宣言。校園內有兩座建築改名,因為原先命名紀念的校長都跟黑奴交易有關連。此外,學校教授還結合考古學與基因分析建立資料庫,並主動與受害者後代連絡。
憑藉越來越齊全的資料,校方更提出實際補償措施,凡是與當年兩百七十二名黑奴有血緣關係的學生,往後都將享有校友子弟地位,在入學選拔獲得一倍以上優勢。喬治城大學是全美著名學府,申請入學不易,此項優待對弱勢學生來說有很大幫助。
前幾天,喬治城大學學生會通過一項公投,主動提漲每學期學費廿七點二美元。學生支持調漲學費是前所未聞的事情,此項公投案竟然還以壓倒性的六成選票通過,目的即在於成立專款回饋一百八十多年前的受害者,儘管犯錯的前人與他們可能毫無關係。
在社會正義過與不及之間,這間學校的全體師生,做了值得尊敬的決定。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惡夢

  我一直到一兩年前才不再每個月都夢到我在永和國中的導師。 他是一個個頭矮小,卻殘暴異常的兇狠角色。在體罰還是合法的年代裡,他很適度地扮演了那個時代的極端。我基本上來說不是一個會惹麻煩的學生,在依照模擬考成績排的座位裡,通常都可以分到安全區域的前一兩行。可是,不管是偶爾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嚴重處罰--像是考試作弊被抓到,或是每天數次在公眾刑場見到的殘暴行徑,都變成後來需要很努力埋葬的記憶的一部分。 考試作弊是必需的,我甚至還需要跟其他功課不錯,負責掌管主要科目測驗卷的同學交換答案卷,我的國文,數學的謝寧,地理的黃國政,理化的陳柏宇(有趣的是一番填鴨以後上了建中,我卻怎樣也記不起大部分建中同學的名字),甚至是大家都用來捉狹的管英文的娘娘腔同學,都是這個小型經濟圈的一部分。我們需要以物易物,因為只有先知道答案,才能夠達到滿分,也就是不被體罰的安全線。嘗試扮演成人的我們,有時候也會把答案卷像是施捨一般賣給一般大眾,換來的是現在想起來少到不可思議的金錢,還有淺嚐即止的,用低劣的手段輕鬆掌握別人命運的權力感。 作弊被抓到的最嚴重一次,導師像瘋了一般用藤條抽打我的手指。他的體罰是職業化的,要讓學生痛,該打的是手指而不是手心,是小腿而不是屁股。雖然,他也可以抽打學生屁股到坐在椅子上會痛徹心肺的程度。有時候手邊沒有籐條,趕時間的他直接用指節在學生後腦來個爆栗也夠嚇人。那天,被狂鞭一陣的我回到座位上,兩隻手變成青紫色,指節間的淤血讓我連手也合不起來。更痛的是回家以後,因為隔天的作業還是要交,所以我偷偷找了媽媽的針線包,把淤血塊逐著挑開,才能夠握筆寫作業的過程。 一直到上了高中,大學,短暫而奇幻式的軍旅,出國念書,工作,我還是會每隔幾天,在夢中回到國中導師的講台。「方祖涵,你數學考八分!」他驚喜地說,像是終於抓到跟蹤許久的疑犯的警察,下意識地舔了舔自己的嘴唇,難掩對即將展開的私刑的興奮。考八分的那天我似乎是生病發燒,不過前一晚的確是貪玩沒有念書,而這一次貪玩的下場,是之後將近二十年的,怎樣也關不掉的重播畫面。 一兩年前的一個晚上,呂學燕先生又回到我的夢裡。他已經變成我生活的一部分,跟後來在不同階段喜歡的女人們,輪流而毫無創意地填滿我失去主觀意識之後的夜晚。跟之前夢境不同的是,這次站在講台上等著被處罰的並不是我。 我從門外看著他,狠狠地盯著他的眼睛(從來不敢如此,就算在夢中)。教室裡同學們跟...

聯合報名人堂:<巴黎奧運的平權起點>

巴黎奧運即將成為奧運史上,首屆男女參賽者數量相等的一屆,在七月下旬開始的比賽,會有男女各五千兩百五十名選手登場獻技。 三年前東京奧運女性運動員占百分之四十八,此屆終於提升至五成,無疑是平權運動重大里程碑。除了象徵性宣示,這個數字對新世代女性來說,會是投入運動競技的重大鼓勵,讓更多的女性和女孩參與體育運動。增加女性運動員能見度,可以挑戰刻板印象,並帶來更多正面的榜樣作用。 此外,給女性運動員公平機會,也可望促進體育領域性別平等政策。從公共政策角度來看,各國政府可能因此用積極措施提供兩性相同資源,也是值得期待的正面效應。 有趣的是,此項平權里程碑,台灣倘若較為無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從十二年前倫敦奧運起,雖然女性選手不是代表團多數,卻總是獲得最多獎牌。近年奪牌項目包括舉重、射箭、跆拳道、空手道、拳擊、羽球,每一項都曾經讓國人感到興奮與驕傲。 不過,宣示意味十足的平等數字,只是里程碑,而非終點站。 儘管男女選手一樣多,國際奧林匹克協會大多數要職皆由男性掌握,董事會成員女性也僅占三分之一。在巴黎奧運裡,六成技術人員是男性,雖然女性人員比東京奧運成長不少,仍然是相對少數。 同樣地,雖然台灣女性選手奪牌人數眾多,卻反映出另一種現實。長期以來,女性要靠運動謀生,最有效模式就是在大型賽事奪牌。台灣有全世界數一數二的獎金額度,得到獎牌就有收入,也曾有選手因此鋌而走險使用禁藥,損害個人健康與聲譽。 男女運動員人數相等是一個顯著成就,但評估真正的性別平等,需要超越數字。資源獲取、訓練設施、教練、贊助和媒體關注度等因素,在實現完全平等這件事上,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資源掌握上,台灣跟國際奧會一樣,傳統以男性為主;如果拿大專校院體育運動相關科系教師人數當作衡量標準,男女相差甚至是二比一。在男性主掌的運動環境裡,女性要出頭已是難事,還造成不少性別霸凌與侵犯憾事。台灣媒體報導女性運動員時,經常用外貌當作重點,也是不公平的性別差異。 事實上,近年來已經有不少女性運動員獲得比男性更高的關注度。像美國女子足球代表隊、網球場上的威廉絲姊妹,以及剛轉職業的籃球選手凱特琳.克拉克,都是絕佳例子。進軍巴黎的台灣代表隊,將是包括戴資穎、謝淑薇、詹詠然等數位台灣女性好手的奧運告別作。除了希望每一位參賽選手都能獲得相同掌聲,享受賽事、盡情發揮以外,也更深切期待性別平權藉此繼續前進。 希望在不久後的未來,每一位運動員...

獨立評論@天下:<不再寧靜的高爾夫球場>

「Baba Booey」是最近幾年來,職業高爾夫比賽時最常聽到的人名。在老虎伍茲長期因傷不振,其他球員青黃不接的尷尬期,球場上此起彼落的「Baba Booey」吶喊,取代「Go Tiger!」,變成球賽的新焦點。並不是所有球員都喜歡這個轉變。英格蘭球員伊恩.波爾特(Ian Poulter)在推特上說,高爾夫聯盟應該准許球員用電擊槍攻擊吶喊的觀眾;資深美國球員吉姆.佛瑞克(Jim Furyk)遇到類...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