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聯合文學423期:<文字裡的運動魂:奧運與日本運動文學>


東京又要舉辦奧運了呢,還真是件了不起的大事。全世界原本只有四座城市舉辦超過一次的夏季奧運會,可是明年夏天以後,東京就要跟雅典、巴黎、倫敦,還有洛杉磯並列,成為這個稀有名單的一員。

上一回,已經是五十六年前的事情──那是昭和三十九年,西元1964年,負責把聖火帶進會場的是早稻田大學的十九歲短跑選手坂井義則。如果你看過重松清的【紅帽1975】,就會知道選擇廣島出生的坂井,對整個日本來說有著巨大的時代意義。

「大家之所以記住廣島,是不是因為這裡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受到原爆攻擊的地方?大家知不知道,在那之後的廣島居民們,有多努力地生活著?我們期待積弱不振的廣島東洋鯉魚隊奪冠,事實上,我們真正期待的,是廣島經歷過重重苦難之後的重生。」

作詞人兼小說家阿久悠後來被改編成漫畫與電影的【瀨戶內少年野球團】也說到棒球從戰敗谷底帶來的希望,這本書寫的是日本投降後一群少年成長的故事:

「能打棒球的時代就是和平的時代,而沒有棒球的時代就是戰爭的時代。」

坂井義則生日是194586日,也是原子彈落在廣島,整座城市總共三成民眾喪生的那一天。戰爭對市民帶來的傷害只能讓歲月慢慢帶走,在那漫長復原過程裡,運動賽事留下時間軸上深刻的印記:原爆之子坂井把聖火帶進東京奧運會場之後的十一年,廣島鯉魚終於奪得史上首冠,用來慶祝的紙吹雪像千羽鶴一般,飛在原爆紀念館的天空。

1964年夏季奧運不但是第一個在亞洲舉辦的奧林匹克大賽,還因為日本是東道主,柔道首度變成奧運正式項目。把有希望奪牌項目納入賽程是主辦國獨享的權利,選擇柔道卻不僅為了獎牌,更因為那是「日本奧運之父」嘉納治五郎生前最提倡的運動。在他全力推動下,日本從1912年的第五屆奧運就開始加入。

不過,剛開頭還真是一團亂,被送去瑞典比賽的金栗四三穿的步織分趾鞋抵不住道路碎石,又不肯補充水分(認為流汗會造成體力流失)導致中暑,跑到一半就決定放棄。因為金栗自行搭火車離開賽場,瑞典當局一直把他當作失蹤人口,五十年以後才消案。他在1967年終於回到斯德哥爾摩把剩下路程跑完,並且創下史上最長馬拉松紀錄:54 865小時3220.3 秒。

「這段路真的很長,中間我結了婚,有六個孩子,還有十個孫子」,他說。

你一定看過金栗四三,因為他不但有「日本馬拉松之父」之稱,更是知名大阪道頓堀廣告景點「固力果跑跑人」原型主角。金栗四三從嘉納治五郎擔任熊本高等中學校長時就認識他,當年學校還有位年輕教師,名字叫做夏目漱石。

後來,這位「國民大作家」成名作恰好提到彼時運動風氣始開的光景:

「我近來開始運動了。有人冷嘲熱諷,說我不過是隻小貓,有什麼資格學人類運動!我想對這些人說幾句話:您們以前也是成天吃飯睡覺,直到這幾年才知道什麼叫做運動,不是嗎?」
──夏目漱石,【我是貓】

金栗四三熊本老家紀念館有塊刻著座右銘的石碑,上面寫著「體力、氣力、努力」。所謂體力是指強健體魄,氣力是迎接挑戰的精神,而努力則是為完成目標做的準備,三件事缺一不可,並需循序漸進。

要說把運動文化投射到日常生活裡,日本應該算是做到極致了。村上春樹【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我先看的是比中文早出版的英文譯本(註一),還記得讀到這句話時感受到的震撼:

Pain is inevitable. Suffering is optional

疼痛無法避免,感受折磨卻是自我的選擇。原來那些腳掌腳踝膝蓋髖骨側腹肌發出的求救訊號每個人都有,事業婚姻家庭友情不順遂也不是我獨享的專利,只是大家面對這些困難有不同的態度而已。村上還說「當你在跑步的時候想,『天啊,這真的很痛,我再也不能跑下去了』。要知道,痛的部分是無法避免的事實,然而能不能繼續,唯有跑者自己能夠決定」。我們既然不像夏目漱石一樣可以把自己當作貓來存在,遇到痛苦跟疲憊只好當作常態,咬著牙挺下去吧。

「如果因為忙就停,一定會變成終身都沒法跑了。因為繼續跑的理由很少,停下來的理由卻有一卡車那麼多。」
──村上春樹,【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

村上除了喜歡跑步,還喜歡養樂多職棒隊,兩件事情顯然都是用來折磨自己。養樂多跟廣島鯉魚一樣都在中央聯盟,成軍以來經常被豪門球隊巨人的球迷當作玩笑。廣島距離遠被當成鄉下就沒話說了,養樂多跟巨人都是東京球隊,卻只能像隊名燕子一樣撿拾巨人的食物殘渣勉強填飽肚子。廣島終於在原爆三十周年拿到聯盟冠軍,由外籍總教練魯茲與接任的古葉竹識帶領下成為強隊,養樂多卻還是在谷底掙扎。

這一切,卻在1978年出現戲劇性的轉變。那年開幕戰就是廣島跟養樂多的比賽,明治神宮球場稀稀落落沒有什麼觀眾。擔任首位打者的養樂多新洋將戴夫.希爾頓面對廣島名人先發投手外木場義朗(後來獲選進入名人堂的巨投)投出第一球,就結實把球擊到左外野,形成二壘安打。戴夫雖然在大聯盟沒什麼值得開心的成績,那年轉戰日本幾乎拿到聯盟打擊王,與「紅色魔鬼」查理.曼紐組成打線二連星,替養樂多拿到隊史首冠。

「我還清楚記得那刻的感受,像是甚麼東西從天上掉下來,清楚地落入我的手中。我只能說,當戴夫.希爾頓在神宮球場擊出那支美麗二壘打的片刻,我的生活劇烈而永久性地改變了。」原本是酒吧老闆的村上春樹離開球場後搭上往新宿的電車,到城裡買了一刀稿紙跟鋼筆,再過幾個月,從來沒有寫過東西的他,完成了短篇小說【聽風的歌】。

作者註:應該是唯一先有英文譯本的村上著作。日本運動文學作品進入臺灣,多半都是棒球相關或推理小說,連受一向受歡迎的村上寫當時還算冷門的長跑,竟然都被美國市場搶先翻譯了。

當然不只是村上春樹,棒球早已是日本日常生活的纖維,就算討厭棒球的人也逃不了。你讀過村上龍的【跑啊高橋】嗎?那本書裡面東洋鯉魚的高橋慶彥選手穿插在各式各樣的故事裡,他雖然曾經是廣島拿到日本一的功臣,還留下連續安打的難得紀錄,可是太專注於盜壘反而有令人擔心的守備。就算這樣,他還是影響著許多人的生活啊:

「我們來到神宮球場看職棒比賽,燕子對鯉魚之戰。入夜之後的風冷冷的,可是清美看起來一點也不像是面臨難題的女人,大聲為鯉魚的游擊手高橋慶彥加油。跑啊!高橋!喊了大概有幾十遍吧。

當天我們並沒有做出任何結論,一切要看她的月經而定,最後分手時也沒有吻別。」
──村上龍,【跑啊高橋】

後來高橋慶彥漏接了大洋隊捕手若菜擊出的飛球,壘上跑者歡呼著跑回本壘贏得比賽,清美並沒有懷孕,說這件事的聲音,聽起來頗為開心。

相信運動跟人生有緊密連結的人,還有一些精典日本文學作品值得流連,像是佐藤多佳子得到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的【轉瞬為風】、淺也敦子的兒童文學作品【野球少年】、三浦紫苑寫驛站接力賽的【強風吹拂】、瀨尾麻衣子寫友情與長跑的【晴空下與你一起狂奔】、奧田英朗重磅推理巨作【奧林匹克的贖金】、東野圭吾推理小說【魔球】【虛像的丑角】與【魔力的胎動】、宮部美幸推理小說【完美的藍】、島田莊司推理小說【最後的一球】,連【佐賀的超級阿嬤】作者島田洋七都有系列作品【阿嬤,我要打棒球!】。此外,從野村克也、王貞治、長島茂雄、落合博滿到鈴木一朗,這些教練與明星球員的傳記跟球場智慧叢書皆有中譯本。

運動員總是在夢想跟挫折間擺盪,就跟人生一樣,所以故事才如此迷人。

如果說職業棒球是生活日常的纖維,甲子園就更是精神的支幹了。這個最多曾經有四千所高中參加的大型盛會,每年要等所有比賽結束才算是日本夏天真正的尾聲。甲子園比賽收視率高到連負責電力管理的通產省都得關心,尤其是在福島核災造成的電力短缺之後,冠軍賽特別提前到上午舉行,以免影響全國供電。

紀律、團隊精神、奮戰到底──這些甲子園年輕球員被傳授的共同信念存在於許多文學作品裡。像直木賞作家重松清另外一部作品【熱球 不悔的熱血青春】是如此描述:

「高中棒球的精隨就是輸,在眾多棒球連勝的高中裡,只有一所學校會在甲子園獲得冠軍。每一所學校都輸了。輸就是高中棒球」「我們長大成人之後,還是一直輸。一定不可能有連勝的人存在。但是這個時候我們就會聽見澤老爹的聲音:『你很努力了』...被這個聲音拯救、激勵的我們,還是站在人生的球場上。」

而坂本光一得到江戶川亂步賞的【白色的殘像】更說「我認為高校棒球是日本的縮影」。他所謂的白色殘像,是指球打出去之後的軌跡,在視線裡僅留下白色光芒的印象。說到這個,旅美強投陳偉殷不久前也剛好跟我提到當他狀況好的時候,投完球只會看到球準備進捕手手套前的一瞬光芒。我見過那道光芒,它真的很美。

對了,因為奧運的緣故,2020年的甲子園將延期開幕,以免造成收視戶的衝突。

話說回來,連甲子園都得延期讓位的奧運還真是件了不起的大事,不管是參賽或是主辦,都是一群人持續傳遞的共同夢想。正如近藤史惠在【伊甸】(小說【犧牲】續集)的這段話,雖然說的是環法自行車賽,用在奧運也不顯得突兀:

「我並不是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站在這裡,至今為止,不知道有多少日籍車手夢想參加環法賽,有人帶著這份夢想拼搏,又有其他車手繼承了這份夢想」「在我之後,這個夢想將持續,一定會有日本車手夢想能夠在環法賽贏得冠軍,也可能是總排名前十名。總之,這是我目前沒有能力做到的事,只能交棒給我之後的人。」

是啊,倘若沒有金栗四三創下史上最慢馬拉松紀錄那股傻勁,就沒有後來延續的一切發展。金粟四三離開瑞典之後沒有停下腳步,引進高地訓練法在日本繼續推動馬拉松運動,用教育傳遞自己未完成的奧運夢。

2020724日開始的東京夏季奧林匹克,就是新一代的接棒之日。

「在場上的許許多多一流運動員,正各自盡全力展開戰鬥。有的人具有壓倒性的才華,有些人的才華還過得去,也有些人只擁有上不了檯面那種程度的才華。可是,不論是多麼優越的才華,巔峰狀態也可能維持幾年而已。肉體會在許多方面碰上極限,然後慢慢走下坡。換言之,肉體會難以避免地逐漸衰敗。就好像幾乎遮蔽了運動場上空,飛舞著的蛾群一樣。

我們為了鑑賞、頌讚那樣的肉體光輝而來到這裡。」
──村上春樹,【Sydney!雪梨!村上的奧運日誌】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惡夢

  我一直到一兩年前才不再每個月都夢到我在永和國中的導師。 他是一個個頭矮小,卻殘暴異常的兇狠角色。在體罰還是合法的年代裡,他很適度地扮演了那個時代的極端。我基本上來說不是一個會惹麻煩的學生,在依照模擬考成績排的座位裡,通常都可以分到安全區域的前一兩行。可是,不管是偶爾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嚴重處罰--像是考試作弊被抓到,或是每天數次在公眾刑場見到的殘暴行徑,都變成後來需要很努力埋葬的記憶的一部分。 考試作弊是必需的,我甚至還需要跟其他功課不錯,負責掌管主要科目測驗卷的同學交換答案卷,我的國文,數學的謝寧,地理的黃國政,理化的陳柏宇(有趣的是一番填鴨以後上了建中,我卻怎樣也記不起大部分建中同學的名字),甚至是大家都用來捉狹的管英文的娘娘腔同學,都是這個小型經濟圈的一部分。我們需要以物易物,因為只有先知道答案,才能夠達到滿分,也就是不被體罰的安全線。嘗試扮演成人的我們,有時候也會把答案卷像是施捨一般賣給一般大眾,換來的是現在想起來少到不可思議的金錢,還有淺嚐即止的,用低劣的手段輕鬆掌握別人命運的權力感。 作弊被抓到的最嚴重一次,導師像瘋了一般用藤條抽打我的手指。他的體罰是職業化的,要讓學生痛,該打的是手指而不是手心,是小腿而不是屁股。雖然,他也可以抽打學生屁股到坐在椅子上會痛徹心肺的程度。有時候手邊沒有籐條,趕時間的他直接用指節在學生後腦來個爆栗也夠嚇人。那天,被狂鞭一陣的我回到座位上,兩隻手變成青紫色,指節間的淤血讓我連手也合不起來。更痛的是回家以後,因為隔天的作業還是要交,所以我偷偷找了媽媽的針線包,把淤血塊逐著挑開,才能夠握筆寫作業的過程。 一直到上了高中,大學,短暫而奇幻式的軍旅,出國念書,工作,我還是會每隔幾天,在夢中回到國中導師的講台。「方祖涵,你數學考八分!」他驚喜地說,像是終於抓到跟蹤許久的疑犯的警察,下意識地舔了舔自己的嘴唇,難掩對即將展開的私刑的興奮。考八分的那天我似乎是生病發燒,不過前一晚的確是貪玩沒有念書,而這一次貪玩的下場,是之後將近二十年的,怎樣也關不掉的重播畫面。 一兩年前的一個晚上,呂學燕先生又回到我的夢裡。他已經變成我生活的一部分,跟後來在不同階段喜歡的女人們,輪流而毫無創意地填滿我失去主觀意識之後的夜晚。跟之前夢境不同的是,這次站在講台上等著被處罰的並不是我。 我從門外看著他,狠狠地盯著他的眼睛(從來不敢如此,就算在夢中)。教室裡同學們跟...

聯合報名人堂:<巴黎奧運的平權起點>

巴黎奧運即將成為奧運史上,首屆男女參賽者數量相等的一屆,在七月下旬開始的比賽,會有男女各五千兩百五十名選手登場獻技。 三年前東京奧運女性運動員占百分之四十八,此屆終於提升至五成,無疑是平權運動重大里程碑。除了象徵性宣示,這個數字對新世代女性來說,會是投入運動競技的重大鼓勵,讓更多的女性和女孩參與體育運動。增加女性運動員能見度,可以挑戰刻板印象,並帶來更多正面的榜樣作用。 此外,給女性運動員公平機會,也可望促進體育領域性別平等政策。從公共政策角度來看,各國政府可能因此用積極措施提供兩性相同資源,也是值得期待的正面效應。 有趣的是,此項平權里程碑,台灣倘若較為無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從十二年前倫敦奧運起,雖然女性選手不是代表團多數,卻總是獲得最多獎牌。近年奪牌項目包括舉重、射箭、跆拳道、空手道、拳擊、羽球,每一項都曾經讓國人感到興奮與驕傲。 不過,宣示意味十足的平等數字,只是里程碑,而非終點站。 儘管男女選手一樣多,國際奧林匹克協會大多數要職皆由男性掌握,董事會成員女性也僅占三分之一。在巴黎奧運裡,六成技術人員是男性,雖然女性人員比東京奧運成長不少,仍然是相對少數。 同樣地,雖然台灣女性選手奪牌人數眾多,卻反映出另一種現實。長期以來,女性要靠運動謀生,最有效模式就是在大型賽事奪牌。台灣有全世界數一數二的獎金額度,得到獎牌就有收入,也曾有選手因此鋌而走險使用禁藥,損害個人健康與聲譽。 男女運動員人數相等是一個顯著成就,但評估真正的性別平等,需要超越數字。資源獲取、訓練設施、教練、贊助和媒體關注度等因素,在實現完全平等這件事上,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資源掌握上,台灣跟國際奧會一樣,傳統以男性為主;如果拿大專校院體育運動相關科系教師人數當作衡量標準,男女相差甚至是二比一。在男性主掌的運動環境裡,女性要出頭已是難事,還造成不少性別霸凌與侵犯憾事。台灣媒體報導女性運動員時,經常用外貌當作重點,也是不公平的性別差異。 事實上,近年來已經有不少女性運動員獲得比男性更高的關注度。像美國女子足球代表隊、網球場上的威廉絲姊妹,以及剛轉職業的籃球選手凱特琳.克拉克,都是絕佳例子。進軍巴黎的台灣代表隊,將是包括戴資穎、謝淑薇、詹詠然等數位台灣女性好手的奧運告別作。除了希望每一位參賽選手都能獲得相同掌聲,享受賽事、盡情發揮以外,也更深切期待性別平權藉此繼續前進。 希望在不久後的未來,每一位運動員...

獨立評論@天下:<不再寧靜的高爾夫球場>

「Baba Booey」是最近幾年來,職業高爾夫比賽時最常聽到的人名。在老虎伍茲長期因傷不振,其他球員青黃不接的尷尬期,球場上此起彼落的「Baba Booey」吶喊,取代「Go Tiger!」,變成球賽的新焦點。並不是所有球員都喜歡這個轉變。英格蘭球員伊恩.波爾特(Ian Poulter)在推特上說,高爾夫聯盟應該准許球員用電擊槍攻擊吶喊的觀眾;資深美國球員吉姆.佛瑞克(Jim Furyk)遇到類...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