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聯合報名人堂:<職業棒球的第三次世界大戰>

一直到一九九二年球季前,美國職棒大聯盟自稱為「世界大賽」的總冠軍系列戰,其實都只是自家人關起門玩遊戲而已。多倫多藍鳥隊不但在一九九二年打破百年障礙,更一舉奪得冠軍,並且在隔年完成二連霸。那兩年,背負加拿大楓葉旗的藍鳥不只是擊敗對手,更是在一個傳統由美國球隊主導的領域裡,正式取得一席之地。 三十多年後的今天,從未在總冠軍賽落敗的藍鳥,再度登上職棒最高舞台,對決財力雄厚的新世代邪惡帝國道奇,七場驚動天地鬼神的戰役,造就出史上最經典的冠軍賽之一。道奇最終從二勝三負逆勢翻轉,與藍鳥一樣,成為近五十年來少數成功連霸的球隊。 當川普政府以關稅作為武器、並將與加拿大的貿易談判推向極限時,藍鳥與美國球隊第三次交鋒—這個世紀的首度世界大戰,牽扯出不少耐人尋味的橋段。 很難想像棒球賽竟然直接影響關稅稅率吧?上個月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斥資約七千五百萬美元買下電視廣告時段,在大聯盟季後賽播出反關稅訊息,內容引用了川普偶像、美國前總統雷根演說對關稅的嚴厲批評,結果白宮隨即宣布將加拿大輸美商品關稅額外再提高百分之十。 相對於與北方鄰居充滿敵意的衝突,川普對助拳道奇的幾位日籍球員卻有諸多讚譽,先前就跟記者大聊大谷翔平,到亞洲參加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期間訪日,向天皇德仁當面稱讚道奇投手山本由伸,更與棒球迷新首相高市早苗一起看了球賽轉播,甚至因此延誤正式閣員會談。國際關係親疏遠近,居然在棒球場清晰可見。 在如此局面下,藍鳥對上美國隊伍不再只是場內比分的輸贏,而是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的碰撞、社福國家跟資本主義的對決。自從川普上任後,無論是關稅戰,或是將加拿大併為第五十一州的挑釁言論,都成為民族情緒的燃料。激烈衝突先前已在職業冰球上演,球賽開始前的國歌演奏經常充滿噓聲,還曾出現球員因政治立場不同而在場上互毆。 類似情緒自然延伸至球迷,來自加拿大的冰上曲棍球界巨星葛瑞茲基曾是國家英雄,卻因為是川普鐵粉,被自家粉絲痛罵抵制。世界大賽期間,剛公開戀情的前總理杜魯多與歌手凱蒂.佩芮,因後者力挺道奇,竟引發網路要求兩人分手的聲浪。更有趣的是,長居洛杉磯郊區的英國哈利王子與妻子梅根在現場替道奇加油,還被稱為叛國行為,畢竟哈利王子的爸爸查理三世,不管從名義或是憲法上來說,都還是加拿大的國王。 相對來說,兩隊球員之間的支持情誼,反而令人動容。雙方球員都在球帽寫上道奇因意外變故缺席投手維西亞的背號,為他的家庭祈禱。畢竟,大家最終...
最近的文章

印刻文學生活雜誌:< 在綠茵與文字之間:棒球如何被書寫、記憶與再造>

一、十九世紀的記錄與神話化 美國棒球文學的起點,不是小說,也不是詩,而是新聞報導。 十九世紀下半,美國社會在南北戰爭結束後進入工業化與現代化階段,棒球逐漸成為都市休閒的一部分,而文學書寫也從紀實與報導角度開始萌芽。最早的重要人物是被譽為「棒球之父」的亨利・查德威克 (Henry Chadwick) 。他不只是寫作棒球,更建立了理解棒球的語言。他所奠定並推廣的記分卡、打擊率與投手自責分率 (ERA) 等統計方式,不但塑造了球賽的邏輯,也給了未來作家分析與敘述的基礎。 這種以觀察與紀錄為主的文字並非純粹文學,但它為棒球的神話創造了第一層敘述背景。 1870 年代報章中的賽事報導開始加入英雄式語言:誰是最英勇的打者、哪支隊伍「以驚天一擊扭轉乾坤」,這些誇飾性語彙漸漸滲入國民敘事,尤其在 1907 年棒球被正式定位成「國民娛樂」 (National Pastime) 後,棒球書寫開始帶有一種建國精神的色彩。 另一個重要的神話構築來自關於陸軍少將阿布納.道布戴 (Abner Doubleday) 的傳說。雖然他其實與棒球的發明毫無關聯,當代學界共識是棒球源流更接近英式棒球 ( rounders) 與板球。但在 1905 年,由前國家聯盟總裁亞伯拉罕・米爾斯 (Abraham Mills) 領導,並由亞伯特・斯波丁 (Albert Spalding) 資助的米爾斯委員會,仍堅決宣稱是道布戴在紐約州古柏鎮「創造」了棒球。這個結論並未經過實證考察,完全建立於一封語意模糊的信件,卻迅速成為主流論述。這並非因為道布戴是真實的發明者,而是因為美國當時急需去歐化、純美式的文化象徵,神話就是如此誕生。 斯波丁本身是拿過兩百五十二勝的職棒投手,退役後成為體育用品商人,也是推動棒球全球化的關鍵人物。他的想法是一項運動若想成為「國球」,就不能只是場上的比賽,更必須具備可反覆敘述,教化後代,以及能被傳誦的神話。因此他積極透過出版與歷史改寫,讓棒球成為「美國精神」的具象化延伸,而道布戴神話正是這場文化建構的核心工程。 十九世紀的棒球書寫,往往充滿了道德寓言色彩,從報導走向故事,從統計走向象徵。早期小說與傳記文獻中,很多都像是斯波丁推廣的敘事文本,被用來教育年輕人如何成為好國民,如何從草莽拓荒文化轉型成工業時代的小螺絲釘,諸如遵守紀律、重視榮譽、公平競爭、減少個人主義等價值觀透過球場內外的畫面與轉述,被...

聯合報名人堂:<擊敗籃球之神的男人>

一九八七年,籃球之神喬丹廿三歲,三屆明星賽入選,已是職業籃壇最耀眼的巨星。不過,在一場籃球電視節目裡,他卻在眾目睽睽下「輸」給電影明星查理辛。 據說喬丹後來拒絕承認這場比賽的存在,仔細說起來,查理辛雖比喬丹年輕兩歲,畢竟還是地球人,當然不可能是喬丹的對手。喬丹「輸球」是因為這場比賽是查理辛與父親馬丁辛聯手二打一,喬丹罰球要閉上眼睛,還要先讓五分。那是一場真假難分的表演,也成為查理辛一生的縮影。 查理辛人生像八○年代美國夢的翻版。他出身演員世家,父親是馬丁辛,哥哥也是明星,家裡充滿了戲劇氣味。那時的好萊塢需要叛逆的年輕臉孔,而查理辛正符合時代的樣貌。他演出《前進高棉》,成為戰爭片代表人物;接著在《華爾街》裡飾演被貪婪吞噬的新人,與麥克道格拉斯對戲,把對成功的飢渴演得入骨。 對運動迷來說,他主演的棒球電影《大聯盟》更是經典。那個反英雄投手瑞奇.沃恩,戴著墨鏡、咬著牙登場的畫面,成了影史代表之一。真實人生裡,查理辛曾是高中棒球校隊投手,直球可飆到一百四十公里。那角色幾乎是他的化身:天賦過人、叛逆成性、魅力四射,也早已走在自我毀滅邊緣。 進入九○年代,他的名字不只是演員,而是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後來他在情境喜劇《男人兩個半》中登上巔峰,成為全美片酬最高的電視演員。他詮釋的那個滿口黃腔、生活紊亂的角色幾乎不需演技,只要做自己。那時他說「我像神一樣」,但卻只是瘋狂的開端。他與製作人決裂,吸毒、酗酒、滿口狂言,宣稱自己擁有「虎血」與「勝利基因」。那是公開的自我崩壞,人們將他從天堂墜落的過程,當作最後一次表演。 之後,他被診斷感染愛滋病毒,從性感偶像變成公眾災難,直到逐漸被觀眾遺忘。 不過紀錄片《查理辛的演藝人生》終於讓他重回螢幕。在片裡他談毒癮、性、還有對家庭造成的傷害。新出版的自傳延續這個語氣,更直接也更冷靜。他寫下性探索、藥物濫用與精神崩潰,描述被勒索與誤解的過程。如今的查理辛,戒毒、戒酒,重塑與孩子的關係,已不再是揮霍生命的狂人。至少,觀眾會是如此期待著。 回頭看昔日傳說中的比賽,那是一個年輕人挑戰世界最強者的幻夢。查理辛的人生是一場沒有終點的對決,對手只有自己。也正因如此,人們對他仍懷有一絲難以放下的期待。我們希望他真的清醒,希望他能重返榮耀,卻又忍不住害怕從谷底到高峰再自我毀滅的重複循環會重來一次。 「我當然想過這些,可是我不擔心」,查理辛帶著從未改變的自信說著。或許,在...

聯合報名人堂:<運動電影的神話與真實>

影帝勞勃.瑞福在睡夢中離開人世,享壽八十九歲。上了年紀的人,可能都會有自己喜歡的勞勃.瑞福電影,如果是運動迷,那部電影應該一定會是《天生好手》。 《天生好手》改編自伯納德・馬拉默德在一九五二年出版的同名小說。這部小說融合神話、寓言與現實主義,講述擁有過人才華卻一再錯失機會的打者羅伊・霍布斯。小說創作背景是經濟大蕭條的三○年代,當整個國家陷入經濟困境時,棒球成了少數仍能凝聚人心的活動,當工廠倒閉、銀行破產,人們仍能花幾分錢買票進場,看著一記全壘打飛越外野牆,短暫忘卻現實的沉重。 人們渴望奇蹟,卻同時被絕望淹沒。《天生好手》小說裡霍布斯最終在黑幕操弄下收賄打假球,留下只是夢境的幻滅。馬拉默德並未給予霍布斯一個浪漫的結局,反而用墮落與失敗作為尾聲,讓讀者去面對失衡的大環境裡,每個人都可能脆弱無助的現實。 然而,當這部小說在一九八四年被改編成電影時,導演卻把霍布斯改造成螢幕英雄。在電影裡,俊朗的勞勃.瑞福雖然陷入陰謀與誘惑,但最後帶傷拒絕黑幕,在血流不止的情況下擊出傳奇全壘打。燈光炸裂,觀眾歡呼,棒球被神化成奇蹟。小說的寓言式批判,到了電影裡變成夢幻童話。儘管完全背離原著,對一般觀眾而言,《天生好手》卻成為最經典的棒球電影之一。 其實說到勞勃.瑞福在運動電影史的真正地位,還得回到他親手催生的《飛魂谷》。這部一九六九年上映的作品,不同於好萊塢習慣的熱血勵志,更接近冷靜的紀錄片。孤獨的比賽旅程、華麗卻殘酷的阿爾卑斯山,全片實景拍攝於瑞士、奧地利、法國,沒有任何人工特效。攝影機綁在滑雪選手身上,讓觀眾幾乎能感受呼嘯而過的風聲。 更關鍵的是,它無意間奠定了日後運動電影的敘事弧線:天才登場/初嘗成功/遭遇挫敗/最後一搏。這套模式在之後被無數作品複製,最著名的例子便是《洛基》。但《飛魂谷》沒有熱血口號,沒有英雄式演講,劇中另一主角是甫在今年初離世的影帝金.哈克曼,他所飾演的教練,只留下一句冷淡的「你可以贏」,如此克制的處理,比現代運動片喧鬧更真實,也更殘酷。 如果說《天生好手》提供了觀眾一場絢爛幻覺,那麼《飛魂谷》則提供了觀眾一面冷冽的鏡子。兩者的差異,也象徵體育電影長久以來的兩種路線:是要給觀眾希望與浪漫,還是揭示殘酷與孤獨?勞勃.瑞福同時占據了這兩個位置,一個是金色夢境,一個是冰雪現實。他既是美國夢的化身,也是現實的記錄者,正如他是好萊塢大片的票房保證,卻也親手創辦日舞影展推廣小型...

聯合報名人堂:<其實,美國也有體育班>

在暌違廿九年後,台北市東園國小少棒隊終於在威廉波特少棒賽拿到世界冠軍。從市長到總統都致電祝賀,是少數台灣人能夠取得共識的歡樂景象。去年此時曾經在專欄提過,美國因為學童旅行棒球隊盛行,威廉波特本土參賽球隊實力不若以往,其實在本屆比賽就可以看出端倪。冠軍賽對手內華達州大多數球員都只打到旅行聯盟AA層級(跟職棒一樣,上面還有AAA與大聯盟),當然不容易贏過體育班訓練出來的台灣代表隊。 「體育班不應該被廢除」,東園少棒總教練賴敏男是這樣呼籲的。他認為倘若學校廢除體育班會有很大衝擊,像是選手分散在各個普通班上課,這樣訓練怎麼銜接呢?新任運動部長李洋甫揭牌上任,他自己就是體育班出身,也對此議題持保留態度。昔日體育班弊病大家都很清楚,對小選手來說,幾乎是一種宿命。一旦進去,就等於把人生押在運動上,學業成績被制度性地放低標準,社會期待也跟著往下修正。體育班學生從小被告訴「你不是念書的料,你是練球的料」,於是教育和運動被徹底切割。 這種制度對國家來說很有效率,集中資源讓選手專心訓練,自然能夠獲得比賽績效,因此廣受共產與極權國家採用。可是從長期來看,卻是把孩子往單行道推去,一旦沒打出成績,轉身回到主流教育已經來不及。近年來隨著社會進步,取消體育班呼聲越來越高,而體制內改革也不斷進行,例如東園少棒就強調要選手兼顧學業。 說來或許讓人驚訝,其實,美國也有不少學童在體育班。 這些體育班大部分不隸屬正規學校,純粹是商業化訓練機構,為學童設計完整體能路徑,從基礎力量、爆發力,再到單項運動技能。學業部分,有些與線上機構合作,有些聘老師到場教學,大致是半天上課、半天訓練,與台灣體育班類似。但這些私立機構並不便宜,平均月費至少要三萬台幣。 或許有人會問,既然如此,台灣公立學校體育班不花家長一毛錢,有什麼要改變的嗎? 說到底,這就是選擇自由的問題。台灣體育班制度由國家設計,把「不愛念書的」孩子從小放上單行道;而在美國,要不要把孩子送進昂貴訓練機構,全是家長與學童自己的決定。你可以花錢買專業訓練,也可以選擇只靠學校資源,甚至只把運動當成課餘興趣。當然,美國方式也有問題,因為市場化意味著弱勢家庭會難以負擔,不過,至少選擇權還在學生與家庭手裡。 體育班存廢不是非黑即白的問題,或許它可以少數存在,但要讓學業要求不再只是形式,也要讓學生在運動之外依然有回頭路。而政府該做的,是提供平價多元訓練資源,讓家庭能依自身狀...

聯合報名人堂:<潤到巴賽隆納的網球夢>

上個月在巴塞隆納待了一天,駕駛是朋友在中文社群媒體找來,開著寶馬的中年女性。她原本跟先生在中國大陸開工廠,不過賺夠錢就把生意結束了。離開中國以後,她曾經住過美國佛羅里達跟亞利桑那州,最後落腳在西班牙巴塞隆納,定居下來已經好幾年。她在城裡除自用住宅以外還有出租房,出來開車主要是想賺點外快,順便試著熟悉觀光市場,為日後當導遊接團作準備。 「說真的,這一切還不是為了兒子」,她說。原來,她選擇居住的地方,都有知名網球學校。兒子在十歲就嶄露網球天賦,夫妻倆覺得國外訓練會給孩子更多機會,於是從邁阿密克里斯.艾弗特學校、再到鳳凰城網球訓練中心,一直到終點站巴塞隆納。這裡是頂尖網球學院的匯集地,不但市內有桑切斯.卡薩爾、布魯格拉、皇家巴塞隆納俱樂部等訓練機構,還有一海之隔的馬略卡島上,納達爾親自打造的網球學院。這些機構年費至少都是兩百萬台幣,十年累積是一筆沉重投資。 這種選擇,正是近年中國大陸民眾「潤」的一個縮影。與一般人印象中的倉皇出走不同,這是一種有計畫、有資本、有目標的外移。家庭在中國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然後將錢轉化為下一代的教育門票,把風險轉嫁到全球體系中。看似是孩子的夢想,實際上卻是父母精心計算的戰略。 潤的核心不是單純追求更高的收入,而是逃離不確定性。對一些家庭來說,中國內捲競爭與政策環境充滿不可控因素。與其在體制內賭博,不如把孩子直接放到另一個體系裡。兩百萬台幣的年費看似驚人,但對這些已經積累財富的家庭而言,這是可以承受的保險費。如此投入不只是為了培養一個職業網球選手,也是買一張進入歐洲或美國社會的合法門票。 當然,並非所有人都有資格參與這場遊戲。潤需要資本、需要策略、需要人脈,更需要彈性。換句話說,能潤的人本來就是金字塔中上的一層。潤不是浪漫出走,也不是單純嚮往自由,而是冷靜的風險管理。司機太太說現在留下來的企業家朋友都遇到政府查稅的苦惱,還好他們早就見好就收。 「誰知道,結果兒子到廿歲,說想要回國不想打球了。他說,網球是我們的夢想,不是他的」,司機太太說,「可是他也真厲害,我們幫他找家教補習一年,結果竟然進了北大」。 或許,這也是當代家庭「潤」的矛盾之處,這家人繞了地球一大圈,結果孩子還是潤回中國。父母以為自己替孩子打開一條通往世界的道路,孩子卻走出意料以外的選擇。至少,從網球學校到私人家教,他們幫兒子買到人生的選擇權,不管在哪個時代,那都是珍貴的奢侈品。 她說完...

聯合報名人堂:<失去美國舞台的亞洲球王>

廿六歲的班.約翰斯是職業匹克球代表人物,他在二○一六年首次參加全美匹克球錦標賽時便嶄露頭角,之後迅速累積冠軍頭銜。他以精準控球與出色的球場智慧著稱,長時間穩居世界第一;特別是在男子單打領域,甚至曾創下了一○八場連勝的驚人紀錄。球拍大廠優拉跟約翰斯簽了終身代言合約,目前年收入估計超過二五○萬美元。 約翰斯幾乎打遍天下無敵手,去年初於加州舉辦的名人賽,卻在十六強就輸球止步,而擊敗他的是當時還不滿十八歲的美籍越南裔球員楊天光(Quang Duong)。 楊天光在匹克球界的崛起幾乎是橫空出世,單打擊敗班.約翰斯讓他一夜成名。幾個月後他又在德州擊敗約翰斯兄弟,贏得雙打冠軍,這是他在職業聯盟的另一個重要里程碑。楊天光速度快、攻擊性強、打法大膽,迅速成為媒體追捧焦點,也吸引了贊助商目光,被視為匹克球下一代旗手。 然而只不過在短短一年,這位新星便從高峰急速墜落。二○二五年五月底,楊天光因參加越南舉辦的非聯盟授權比賽,違反了先前簽訂的排他性條款,被罰款五萬美元並禁賽,僅僅六周之後衝突再度爆發。七月,楊天光未經批准就缺席球季賽,同時間他卻出現在越南舉辦的商業營訓與表演活動。聯盟認為這已構成重大違約行為,宣布終止合約,將楊天光從此驅逐出美國職業匹克球賽。 這起事件迅速成為今年匹克球界最重大新聞,並引發外界兩極的討論。支持聯盟立場者認為,頂尖運動員必須遵守合約與賽事安排,否則將動搖巡迴賽制度公平性。另一方面也有人指出,對於擁有海外市場優勢的年輕球員來說,現行規範過於嚴苛,限制了他們在不同地區開展商業活動的可能性。楊天光在越南的影響力與市場價值,讓他有機會在亞洲建立獨立的職業體系,尤其他目前使用的球拍正是由越南品牌贊助,並支付高額代言費,進一步強化了他的地區市場定位。 職業球員失去美國舞台是否能繼續生存呢?楊天光近期積極參加亞洲賽事,足跡遍及印度與越南,並有望進軍中國大陸、馬來西亞等正快速發展匹克球的地區。從美國職業聯盟的角度來看,缺乏與頂尖對手持續對抗,可能導致技術與戰術水準停滯;但在長期主宰羽毛球與乒乓球等球拍運動的亞洲,這種觀點並不一定能獲認同。或許目前西強東弱的格局終將只是短暫過渡,倘若匹克球成為下屆洛杉磯奧運項目,究竟孰強孰弱,就可見真章。 楊天光可能在亞洲走向新高峰,也可能成為被遺忘的插曲,這一切只能等待時間來揭曉。不論如何,這場爭議對職業球員來說是個值得省思的警示。在反全球化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