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時觀念平台: <釀造的人生不會只有一味>

 
人到一定的年紀以後,身邊的朋友一個一個成家生子,就無時無刻需要被迫分享一些很難感同身受的喜悅。最常見的當然就是朋友把小孩嬰兒時期的成就拿來炫燿,像是「我家大牛(當然是化名)昨天想喝奶哇哇大哭,可是一聽到鱒魚五重奏就突然安靜下來,才一個半月大就能欣賞古典樂,真是了不起」這樣的話,聽到之後真的很難為嬰兒或是舒伯特感到高興,只能從嘴邊擠出「真的,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啊」這樣言不由衷的回應呼嚨過去。麻煩的是,在嬰兒身上發生的聖蹟還真是不記其數,像是這樣的對話也只好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出現。

原本以為逐漸步入中年之後,這種情況會好很多,畢竟嬰兒跟朋友們都會長大,彼此互相多了解一些,就會發現並不是每一個人類末梢神經的反射都有形而上的意義,拿來預知小孩未來的發展也太過牽強。想不到的是,原來小孩長大之後,家長會變出新的東西來感到驕傲。聽到台灣的朋友們提起的故事通常跟考試升學脫不了關係,像是「我家大牛基測上了建中」、「我家大牛推薦保送台大」之類的。當然,從這些小孩嬰兒時期就經歷無數訓練的我們,早就能夠熟能生巧地說出「太棒了,有這種學弟真是值得驕傲」這種言不由衷的恭賀之詞,心中卻只是想著自己跟同儕們走過的路途,對這些孩子的未來只能戒慎地祝福。

相對的,我的外國朋友們,拿來說嘴的小孩故事就豐富得許多。大家提起的故事們很少跟學校的功課有關係,朋友的電話裡儲存的是女兒在州內的體操比賽雙槓跟馬鞍動作的流暢表現,同事到處跟人說兒子被選入學區內同年齡前二十名的棒球夏令營,前任同事辭掉工作決定做專職星媽因為女兒想變成廣告模特兒,老闆的女兒馬術精湛對養馬也挺有一套。喔,其實真的要說老外因為孩子自豪的故事跟學業都沒關係倒也不公平,我的一個好朋友就經常提起他的兒子在學校的表現。他是馬里蘭大學的財務學教授,七歲大的兒子不愛唸書,老師警告要把他在小學一年級留級一年,與眾不同的表現倒是讓他得意的不得了。

前一陣子耶魯大學亞裔教授蔡美兒在美國媒體掀起了一陣虎媽風潮,她剖析了亞洲父母強迫介入型的教育模式,很瞧不起西式父母尊重子女的態度,認為那只是家長替自己的偷懶找藉口。新加坡著名的品酒師Ch’ng Poh Tiong對她的評論挺有趣,他說,如果蔡美兒是釀酒師,那麼葡萄酒就會只剩下紅葡萄赤霞珠酒(Cabernet Sauvignon)跟白葡萄霞多麗酒(Chardonnay)。這兩類葡萄是釀酒最常用的品種,可是葡萄酒之所以迷人,就是因為除了這兩種葡萄之外,還有各式酸甜不一的品種可以用來釀造,甚至是水果也可以釀成酒。就像是人生一般,除了用功唸書之外,成功之路有千百種,誰說大牛只能當赤霞珠或是霞多麗呢?

而我們這個嘗盡了升學主義一切苦果的世代,應該更能夠體會讓小孩快樂成長的重要。反正,到最後,他們會自己找到自己的未來。是啊,就跟我們一樣。
 

留言

swordoftruth1013寫道…
你好,方先生,今天在中國時報觀念平台,讀到你的這篇文章,自己很有感覺~所以想分享引用這篇文章到我的FB上。時常在中國時報上讀到你的文章,而"運動專欄作家"實在是會引起我的共鳴阿!!請你繼續加油^^謝謝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惡夢

  我一直到一兩年前才不再每個月都夢到我在永和國中的導師。 他是一個個頭矮小,卻殘暴異常的兇狠角色。在體罰還是合法的年代裡,他很適度地扮演了那個時代的極端。我基本上來說不是一個會惹麻煩的學生,在依照模擬考成績排的座位裡,通常都可以分到安全區域的前一兩行。可是,不管是偶爾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嚴重處罰--像是考試作弊被抓到,或是每天數次在公眾刑場見到的殘暴行徑,都變成後來需要很努力埋葬的記憶的一部分。 考試作弊是必需的,我甚至還需要跟其他功課不錯,負責掌管主要科目測驗卷的同學交換答案卷,我的國文,數學的謝寧,地理的黃國政,理化的陳柏宇(有趣的是一番填鴨以後上了建中,我卻怎樣也記不起大部分建中同學的名字),甚至是大家都用來捉狹的管英文的娘娘腔同學,都是這個小型經濟圈的一部分。我們需要以物易物,因為只有先知道答案,才能夠達到滿分,也就是不被體罰的安全線。嘗試扮演成人的我們,有時候也會把答案卷像是施捨一般賣給一般大眾,換來的是現在想起來少到不可思議的金錢,還有淺嚐即止的,用低劣的手段輕鬆掌握別人命運的權力感。 作弊被抓到的最嚴重一次,導師像瘋了一般用藤條抽打我的手指。他的體罰是職業化的,要讓學生痛,該打的是手指而不是手心,是小腿而不是屁股。雖然,他也可以抽打學生屁股到坐在椅子上會痛徹心肺的程度。有時候手邊沒有籐條,趕時間的他直接用指節在學生後腦來個爆栗也夠嚇人。那天,被狂鞭一陣的我回到座位上,兩隻手變成青紫色,指節間的淤血讓我連手也合不起來。更痛的是回家以後,因為隔天的作業還是要交,所以我偷偷找了媽媽的針線包,把淤血塊逐著挑開,才能夠握筆寫作業的過程。 一直到上了高中,大學,短暫而奇幻式的軍旅,出國念書,工作,我還是會每隔幾天,在夢中回到國中導師的講台。「方祖涵,你數學考八分!」他驚喜地說,像是終於抓到跟蹤許久的疑犯的警察,下意識地舔了舔自己的嘴唇,難掩對即將展開的私刑的興奮。考八分的那天我似乎是生病發燒,不過前一晚的確是貪玩沒有念書,而這一次貪玩的下場,是之後將近二十年的,怎樣也關不掉的重播畫面。 一兩年前的一個晚上,呂學燕先生又回到我的夢裡。他已經變成我生活的一部分,跟後來在不同階段喜歡的女人們,輪流而毫無創意地填滿我失去主觀意識之後的夜晚。跟之前夢境不同的是,這次站在講台上等著被處罰的並不是我。 我從門外看著他,狠狠地盯著他的眼睛(從來不敢如此,就算在夢中)。教室裡同學們跟...

聯合報名人堂:<巴黎奧運的平權起點>

巴黎奧運即將成為奧運史上,首屆男女參賽者數量相等的一屆,在七月下旬開始的比賽,會有男女各五千兩百五十名選手登場獻技。 三年前東京奧運女性運動員占百分之四十八,此屆終於提升至五成,無疑是平權運動重大里程碑。除了象徵性宣示,這個數字對新世代女性來說,會是投入運動競技的重大鼓勵,讓更多的女性和女孩參與體育運動。增加女性運動員能見度,可以挑戰刻板印象,並帶來更多正面的榜樣作用。 此外,給女性運動員公平機會,也可望促進體育領域性別平等政策。從公共政策角度來看,各國政府可能因此用積極措施提供兩性相同資源,也是值得期待的正面效應。 有趣的是,此項平權里程碑,台灣倘若較為無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從十二年前倫敦奧運起,雖然女性選手不是代表團多數,卻總是獲得最多獎牌。近年奪牌項目包括舉重、射箭、跆拳道、空手道、拳擊、羽球,每一項都曾經讓國人感到興奮與驕傲。 不過,宣示意味十足的平等數字,只是里程碑,而非終點站。 儘管男女選手一樣多,國際奧林匹克協會大多數要職皆由男性掌握,董事會成員女性也僅占三分之一。在巴黎奧運裡,六成技術人員是男性,雖然女性人員比東京奧運成長不少,仍然是相對少數。 同樣地,雖然台灣女性選手奪牌人數眾多,卻反映出另一種現實。長期以來,女性要靠運動謀生,最有效模式就是在大型賽事奪牌。台灣有全世界數一數二的獎金額度,得到獎牌就有收入,也曾有選手因此鋌而走險使用禁藥,損害個人健康與聲譽。 男女運動員人數相等是一個顯著成就,但評估真正的性別平等,需要超越數字。資源獲取、訓練設施、教練、贊助和媒體關注度等因素,在實現完全平等這件事上,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資源掌握上,台灣跟國際奧會一樣,傳統以男性為主;如果拿大專校院體育運動相關科系教師人數當作衡量標準,男女相差甚至是二比一。在男性主掌的運動環境裡,女性要出頭已是難事,還造成不少性別霸凌與侵犯憾事。台灣媒體報導女性運動員時,經常用外貌當作重點,也是不公平的性別差異。 事實上,近年來已經有不少女性運動員獲得比男性更高的關注度。像美國女子足球代表隊、網球場上的威廉絲姊妹,以及剛轉職業的籃球選手凱特琳.克拉克,都是絕佳例子。進軍巴黎的台灣代表隊,將是包括戴資穎、謝淑薇、詹詠然等數位台灣女性好手的奧運告別作。除了希望每一位參賽選手都能獲得相同掌聲,享受賽事、盡情發揮以外,也更深切期待性別平權藉此繼續前進。 希望在不久後的未來,每一位運動員...

獨立評論@天下:<不再寧靜的高爾夫球場>

「Baba Booey」是最近幾年來,職業高爾夫比賽時最常聽到的人名。在老虎伍茲長期因傷不振,其他球員青黃不接的尷尬期,球場上此起彼落的「Baba Booey」吶喊,取代「Go Tiger!」,變成球賽的新焦點。並不是所有球員都喜歡這個轉變。英格蘭球員伊恩.波爾特(Ian Poulter)在推特上說,高爾夫聯盟應該准許球員用電擊槍攻擊吶喊的觀眾;資深美國球員吉姆.佛瑞克(Jim Furyk)遇到類...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