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5.2008

中時觀念平台: <板球的外交策略>

 
不管是從台灣,還是從美國來看世界,常常會陷入以為華盛頓就是世界中心的錯覺。留學美國的風氣,從庚子拳亂獎學金開始,一向是國人出國念書的首選,數十年來台灣的菁英政治,都難脫美國意識的圈套。而美國媒體的資訊傾銷,加上台灣媒體的懶惰,更可以讓美國的地方小事變成台灣的大事。隨便的例子像是前幾天拉斯維加斯下雪,儘管這個時候地球正在下雪的地方多得很,因為美國的外電跟畫面隨手可得,賭城下雪就變成一樁台灣的新聞。

像是我這種在台灣長大,然後在美國完成社會化的人,一不小心就會忘記地球的形狀。就像是足球竟然是最受歡迎的運動,印度可能是最多英文人口的國家這些事情,對我來說都很不可思議。不過,更不可思議的,應該是二十一世紀以來美國在經濟、科學跟軍事的挫折當中,世界的軸心正在逐漸脫離的過程。

前幾天英國的《金融時報》刊登了一篇文章,是由在布魯京斯智庫當訪問學者的前澳洲首相顧問Michael Fullilove所寫,談論下屆美國總統的外交策略,標題是「歐巴馬該學打板球了」。相對於足球因為世界盃,已經逐漸在台灣培養起觀賞人口。板球,正如同對大部分的美國人一般,對台灣民眾而言,是極為陌生的運動。麻煩的是,它竟然是僅次於足球、在地球上第二受歡迎的運動賽事。板球大概有二十億左右的觀眾群,比籃球跟棒球加起來還要多一倍以上。

這篇文章提到幾個板球觀點,首先,美國應該揚棄自我中心的外交政策,正視外交事務需要以全世界為考量的事實。板球跟美國人自己關起門玩的籃球、棒球或是美式足球不一樣,所謂的世界大賽,真的讓全世界都參與。此外,板球是需要耐心的比賽。一場板球賽可以歷時五天,速戰速決的心態只是讓事倍功半。而板球跟直來直往對決的棒球大不相同的,是在球進入打擊區之前,需要經過在地板上反彈的過程,連投球的人也不確定球的走向,更遑論需要有在片刻間決斷能力的打擊者。

板球是沒有個人英雄主義的、一場歷時許久的球賽,沒有一擊致命的全壘打這種事情。布希政權以為把海珊抓住就可以促成中東和平的想法,正是濫觴於棒球思維。而他自以為是世界安全的決策者(decider),也變成一個笑話。板球的隊長需要真正的團隊合作,每個球員都會是投手跟擊球員,沒有一個人可以像喬丹一樣獨力撐起公牛隊。

當然,以台灣的現實處境,美國仍舊是需要投注最多外交資源的對象。不過環顧板球的十強,澳洲、英國、印度、南非、加勒比海島國、巴基斯坦,這些連美國都不能夠再忽視的世界力量,下次電視台轉播看似無聊的板球時,暫時放下手邊的遙控器吧。
 

沒有留言:

聯合報名人堂:<已經改變的威廉波特>

甫結束的威廉波特少棒總冠軍賽,是近十年全美收視率最高的一次。桃園龜山代表隊雖然在延長賽飲恨輸球,在比賽中展現無比韌性,穩定表現讓ABC電視台主播也讚不絕口。 離開威廉波特後,龜山小將在紐約接受代表處跟僑界款待,還進入職棒大都會球場內遊覽,經由球隊台籍經理王偉成貼心安排,在球場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