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0.2011

中時觀念平台: <完美的尾聲>

 
時報題︰【國民球迷會 刮建仔旋風】

過了中秋節還沒有意識夏天已經過去,這個周末的微涼天氣卻是殘酷的提醒。我一直不懂為什麼很多人總是說秋天是最好的季節,對我來說,秋天,只是又一個棒球季的結束。九月上旬小聯盟的賽季告一個段落,已經是尾聲的前兆;九月底大聯盟除了晉入季後賽的球隊以外,大部分的球員也都打包回家;十月的世界大賽之後,要等到春暖花開,棒球才會回來。棒球迷的季節性憂鬱症,恐怕是無藥可醫。

還好,在這個球季結束之前,王建民終於回到我們的生活。

在這個完美的周日午後,王建民如同昔日,讓馬林魚隊打者一籌莫展。我跟一起來看球的公司財務長解釋了什麼是沉球,為什麼馬林魚隊的球都飛不出外野。「好吧,我終於承認亞洲人也會打棒球了」,她說。這兩年來剛迷上棒球的她,在國民主場只看到過走下坡的鈴木一朗跟上原浩治、倒楣的黑田博樹,還有遲遲走不出谷底的胡金龍或是五十嵐亮太。亞洲球員在王建民跟松(土反)大輔相繼退場後,從此一蹶不振,再也沒人可一手主導戰局。

兩年前的七月四號的六局上半,我離開洋基球場的特價長凳區─那個我在洋基球場唯一買得起的座位,去買啤酒的瞬間,就錯過了王建民在洋基投的最後一球。隔天他進入十五天傷兵名單,月底開了刀,季後被洋基放棄談新約,去年被國民隊高薪撿來,原先六到八個月的復健期卻突然變成遙遙無期。還記得去年球季快要結束時,我們穿著Wang四十號的球衣在球場,還聽到有群不認識他的人在背後訕笑。我相信很多台灣棒球迷並不知道,王這個姓,在英文俚語裡,是男性生殖器的意思。當王建民消聲匿跡的時候,穿著他的球衣,對沒聽過他的旁人來說,這群亞洲人其實是穿上寫著「老二」兩個字的衣服走來走去的。事實上,在王建民剛在洋基上大聯盟的開始一年半,他的名字在ESPN網站的討論區還會因被系統辨識成髒話,而被自動過濾成XXXX。這兩年的低潮,讓這些冷漠跟屈辱都要重新來過。

不過這一切都已經是過去式。在星期六下午的國民隊季票球迷會,我們一家是球場少有的東方面孔,可是身旁打聽王建民何時才會出現在簽名會場的詢問聲源源不斷,很多都是來自被他不死鳥精神打動的美國球迷。簽名會場總共四個梯次的安排,他被放在比較重要的第三個梯次,一字排開的投手群,包括連續兩季開幕戰先發投手雷南,跟球團全力栽培的二號先發辛墨曼,都對王建民受到的矚目覺得有趣。「沒辦法,他是台灣的超級巨星囉」,我對先發位置被王建民擠掉的中繼左投高茲拉梅說,那時他正在轉頭看著王建民旁邊不斷的閃光燈。「看起來真的是這樣的」,高茲拉梅笑著回答。

就這樣,球季即將結束,可是,屬於我們的超級巨星終於回來了。亞洲棒球在大聯盟倒退的幾年,或許也終於可告個段落。
 

9.06.2011

中時觀念平台: <棒球電影教我的事>

 
時報題:【棒球已變成主流文化一部分】

在《賽德克.巴萊》之後,魏德聖導演透露他的下個作品可能是一部棒球電影,說的是嘉農棒球隊的故事。嘉義農林,在日據時代由近藤兵太郎領軍,在甲子園大賽得過亞軍,是昔日台灣的一流強隊。由台灣人(註:此處時報改成「原住民」)、漢人,跟日本人共同組合的球員陣容,也是舊時台灣的一頁剪影。棒球運動的迷人原因之一,就是它跟歷史與庶民生活緊密連結。由棒球悠久衍生的文化產品已經變成主流文化的一部分,電影,文學,甚至是音樂劇,都豐富地紀錄著我們的生命跟棒球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我喜歡的棒球電影很多,像是凱文.柯斯納的《夢幻成真》,說的是只要堅持下去,夢想就會莫名其妙地實現的故事。那對年少時代的我來說,看完以後立刻有接收到神諭般的感動,當然,後來才學會,如果夢想太蠢,還是不會實現。其他像是《八人出局》、《對決時刻》、《百萬金臂》、紀錄片《比利喬的告別演出》,也都是好看的棒球電影。

不過我的私房棒球電影裡,還有一部應該少人喜歡的作品,那是一部電腦動畫片,叫做《洋基小英雄》。這部電影的背景是在一九三二年世界大賽前夕,芝加哥小熊隊的老闆體認,要對付洋基隊的超級強打貝比.魯斯,唯一的方法是把他的球棒偷走。他派自己球隊的投手去洋基球場順手牽羊,可是事跡卻被洋基球場管理員的小孩發現。整部電影就是小男孩把球棒搶回來,然後冒險把球棒從洋基球場送到芝加哥客場的經過。這是墜馬癱瘓的超人克里斯多夫.李維在病榻上執導的作品,在電影完成前他就逝世了。

如果要仔細去分析這部電影的話,那麼一九三二年洋基陣中有鐵人蓋瑞格.魯等其他偉大的選手,魯斯只是一個即將退休的老球員,他的球棒早就失去了主宰球賽的勝負的魔力,小熊隊幹嘛要偷它呢?另外,一支球棒怎麼可能會對球員的打擊有這麼大的影響呢?更奇怪的是,球棒跟球又怎麼可能會說話呢?

可是這是一部給小朋友看的電影嘛。

除了讓全場小朋友都笑得很開心的對白以外,這部電影有很多讓人會心一笑的段落。小男孩途中遇到黑人聯盟的球員,他們在破舊的交通車上教他打擊的要領,還有表演黑人聯盟傳統的隱形棒球,都讓我覺得感動。我很喜歡當小男孩發現洋基已經在世界大賽的最後一場比賽大幅落後,一支球棒已經沒有什麼用處,而決定要放棄的時候.球棒跟球跟他說的話。

「你要想,你經過千辛萬苦到芝加哥,是為了什麼?其實並不是為了洋基的勝負,不是嗎?你本來是想要保護自己的爸爸,讓他不會因為球棒遺失而受到處罰。既然是這樣,當初的目標,不應該因為洋基要輸球而改變。你是因為你的家人來的,而不是其他的原因。」

說的其實就是「初衷」這兩個字。我相信,當我不知道事情應該繼續或是結束的時候,就要好好問自己,對於這件事,自己本來的初衷是什麼。

如果初衷還成立,就沒有放棄的理由。

費曼與陳偉殷

得過諾貝爾獎的理論物理學家費曼是曼哈坦計畫,奥本海默團隊裡最年輕的成員。這幾天運動時候聽Freakonomics Podcast說他的故事,像是在原爆讓日本投降後,如何面對內心掙扎,甚至到日本學日文跟佛法找尋救贖等等;另外,他對所有事情保持好奇心與探索精神,包括愛情,也很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