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是全世界第一大洲。從領域來看,我們占了地球近三成的土地,是排名第二非洲的一倍半;從人數來看,亞洲超過四十億人口,更是全世界的六成。
或許正是因為幅員太廣,也或許是因為成長階段以古中國為中心的地理跟歷史教育,對很多人…至少對我自己來說,亞洲的概念一向是模糊的。還記得在離開台灣之後,才驚訝地體認原來跟東南亞裔長相截然不同的印度朋友,也是亞洲人的一部分;更不用說西邊的阿拉伯國家,除去跟台灣曾經因為邦交關係而有互動的沙烏地阿拉伯之外,諸如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等,在他們本世紀開始的經濟崛起之前,大部分的西亞國家不但遙遠,還很陌生。
相對於已經高度整合的歐洲,亞洲國家彼此的疏離,不管是國與國之間,或是人民與人民之間,都有十分明顯的距離。
亞運的重要性,正是在此。這個專屬亞洲四十億人的運動會,在短短的兩個星期,除了讓運動員有一顯身手的舞台之外,更大的價值,就是促進國家之間的互動,與人民的彼此了解。在近廿年來,亞運參賽的國家或地區都超過四十個,本屆運動員人數更達到歷史的新高點。事實上,除了不認為自己是亞洲一部分的俄羅斯,還有因為阿拉伯國家抵制而被迫退出的以色列(兩者目前都是歐洲奧會的一員),幾乎所有的亞洲國家,在現代的亞運都不會缺席。
這些年來,亞運逐漸發展出自己的特色,從「亞洲版」的次級奧運會,變成有越來越多特殊賽事的「亞洲限定」運動會,像是武術、空手道、藤球、板球等等,這些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不存在的項目,都已經在近幾屆亞運固定舉辦。跟美洲與歐洲的地區型運動會相比,亞運有最多的非奧運比賽項目,換句話說,這已經不再是把大門關上,好讓亞洲人有機會拿到獎牌的二流賽事,而是一個專屬我們自己的運動會。在許多傳統的奧運項目,亞運的水準也跟世界頂尖的距離極為接近,甚或超越,舉重奪金的許淑淨能夠在本屆亞運創下世界紀錄,就是一例。
亞運的發展,仍然有幾許隱憂。首要問題當然是中國鯨吞獎牌的現實,直接地影響中國以外觀眾的興趣,在最近兩屆的亞運,中國的金牌產量超過第二名到第六名的總和,整碗捧去的結果,是其他主辦國行銷的噩夢,這個情況,唯有持續開放地區性的非奧運比賽項目,才能夠改善。此外,雖然參賽國家眾多,亞運還是嚴重地向東南邊傾斜:包括下屆在印尼舉行的賽事,十八次的比賽中,西亞只有在一九七四年的伊朗德黑蘭,還有二○○六年的卡達杜哈舉辦過兩次。如何讓西亞國家增加對亞運的關注與投入,是亞洲奧會必須面對的挑戰。
不管怎樣,在這十幾天裡,就讓我們好好享受自己的運動會吧!人口排名亞洲廿名以外的台灣,在亞運一向能夠保持前十名的獎牌數,這些平日努力練習的運動員們,保證不會讓我們失望。當然,更希望在仁川奪牌之餘,大家能夠不忘亞洲的團結,和平,與未來—這些亞洲奧會精神的初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