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1.2010

中時觀念平台: <發現屬於自己的光亮>

 
書桌上的一片CD,封面是兩個女生,黑人女生騎著重型機車,亞裔女生穿著直排輪。她們平常總是一起出現在紐奧良法國區Cafe Du Monde外的人行道上,黑人女生彈吉他,亞裔女生拉小提琴,絡繹不絕的客人,用音樂配著Beignets─棉花仔油細炸的清爽麵團配上如霜的糖粉,加上半杯熱牛奶,半杯熱咖啡,還有神秘的菊苣混合的歐蕾咖啡,是這個都市從一個半世紀來的滋味。

這家咖啡店開幕是在一八六二年,那年,北軍兵不血刃拿下這個南方最重要的港口,切斷南軍從密西西比河的補給線,也切斷南軍引進法國部隊支援的希望。揮軍進城的是北軍惡名昭彰的野獸巴特勒,南方民眾鄙視這支不受歡迎的部隊,女人們甚至對士兵們吐口水。這樣的情形直到巴特勒頒發軍令,要求手下軍士對於任何有不敬行為的女人,即可隨意視為公娼處置之後,馬上消失無蹤。巴特勒將軍的畫像,如今還存在於許多南方古式糞桶的底部。

Cafe Du Monde的對面是傑克遜廣場,將近兩百年以前,傑克遜將軍在這裡帶領數量上屈居劣勢的兵力,迎戰從牙買加基地入侵的英國部隊。這支趾高氣昂的英國部隊包括不少剛在歐洲擊敗拿破崙的士兵。傑克遜十三歲從軍,十四歲的時候在獨立戰爭被俘虜他的英國士兵用軍刀砍傷見骨。長大以後的他在這裡大勝英軍,見骨的咒怨,用幾千個日不落國軍人的血來償還。

可是仇恨早已不在。幾年前卡崔娜風災帶來的傷痛,也沒有在法國區留下太多痕跡。在這裡,只有無盡的藍調跟爵士。音樂在這裡,是城市的纖維,是快樂和悲傷的矛盾,是夢想跟現實的衝突,是罪惡跟救贖,是生活的本能,也是直接從靈魂裡發出的聲音。如果你仔細聽著快樂的曲調,或許會驚訝的發現那竟然是送葬時候的音樂;自嘲的歌詞,說的經常是這輩子對於該做跟不該做的事情,剛好相反的錯置。然後抬頭一看,是啊,一切都太遲,拿著喇叭的那雙手已經屬於一個遲暮老人。

而這兩個女生,就跟其他在這裡的藝術家一樣,用音樂定義著這個都市的生命,每天成千上萬的人群從她們的面前走過,這些年來,曾經走過紐奧良的人,應該都很難錯過她們的身影。圍觀的人們總是在她們吉他,提琴,跟主唱的旋律中怔怔著,黑人女生彈著吉他,亞裔女生拉著小提琴,她們的聲音像是河流,流過聽眾的心底,有時候甚至會流過一些人的眼框,變成眼淚從臉頰滑落。

桌上的CD,就這樣把我帶回記憶中的新月都市。這些日子裡,台灣人又找到了新的台灣之光,錦上添花,好不熱鬧。可是在我那些雪茄、甜酒、音樂、性、食物,跟馬糞混在一起的回憶裡,我卻一直想到那個在紐奧良街頭,拉著小提琴的台灣女生Tanya Huang。她其實就跟你我一樣,每天默默地在世人的眼光中,投射出我們血脈的映像。而或許要等到大家不在別人身上尋覓的那天,我們才會發現屬於自己的光亮,還有責任。

7.06.2010

中時觀念平台: <盧彥勳之路>

 

時報標題︰職業運動之路 就是寂寞艱辛

盧彥勳的下一場正式比賽,很可能就是在華盛頓DC舉辦的Legg Mason公開賽。六年前在這裡,十九歲的王宇佐從資格賽開始打起,身形單薄的他對稱著三三兩兩的觀眾,比賽結束之後,只有我跟老媽走去跟他說加油,場景很是寂寞。在這幾年間,詹詠然、莊佳容、張凱貞、謝淑薇,還有跟王宇佐同時出道的盧彥勳,卻是四處開花,帶來了台灣網球的黃金時代,也填補了在王建民請病假的這段時間,人們最需要的英雄形象。

除了對英雄錦上添花的報導,大家又難免把政府拿出來數落了一番。半年前不夠支持高爾夫的政府,幾個星期前才推廣足球不力,現在又對網球不夠重視。反正民眾是付錢的大爺,要怎麼罵自然是隨意。不過,塵埃落定之後,政府最多能做的也頂多是多蓋一些球場,儘快推動《運動產業發展條例》,提供企業資金投入體育界的租稅誘因。除此之外,不管下一個盧彥勳是在哪一個運動出現,他(她)的成功之路還是寂寞而艱辛的。

因為那就是職業運動之路。

NBA退休名將查爾斯.巴克利爵士在職業生涯的高峰,曾經批評了媒體對他跟其他運動明星的造神運動。他說,不要把我當成偶像--不是每個人當都能夠成為我或是喬丹。在監獄裡面有一百萬個人可以灌籃,其中有多少人曾經有籃球夢?

儘管巴克利統計學有不小的誤差,可是,這段話還是說明了職業運動的現實性。爬上金字塔的頂端之後,比賽獎金、天價合約、廠商贊助,一切都是水到渠成。可是在爬上頂端的過程,總是寂寞而艱辛的。一路上,有時過關斬將,有時身陷泥淖,有時遇到貴人傾囊相助,有時長期懷才不遇。而千萬人中只有幾人可以站在頂端,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失敗者。事實上,我相信,逆境更是職業運動選手成功的要件之一。因為選擇把運動當作職業,就是為了賺錢,或是賺很多很多的錢,沒有人選擇進入職業運動是因為為國爭光這種虛假的理由的,如果缺乏了賺錢糊口的誘因,就比其他人少了向上推進的動力。當然也有像是曾雅妮一般,家境優渥卻還是追逐實現自我夢想的運動員,可是那畢竟是少數。

兩個星期之前,剛好在這裡說到打網球的丹尼斯小朋友。在美國像他一樣打網球的小孩不計其數,在Tennis Recruiting Network(網球人才招募網絡)的網站上,你可以看到整個未來美國網球運動的金字塔。因為成功需要上萬次重複不斷的練習,許許多多的孩子們現在正在烈日下揮汗如雨,可是下一個阿格西跟山普拉斯只是其中的兩位。在轉入職業之前,由於NCAA(美國大學運動聯盟)對業餘身分的嚴格規定,除了唸公私立大學的獎學金之外,他們不會有企業的直接贊助,更遑論政府的任何補助。而有興趣挑戰職業生涯的人,就跟選擇當會計師、收銀員,或是任何職業一樣,是成敗不能尤人的生命之路。

不管身在何處,職業運動生涯都不是一條簡單的道路,而任何爬到頂端,且賺錢之餘還不忘記自己是台灣人的運動員,都值得我們的喝采。
 

費曼與陳偉殷

得過諾貝爾獎的理論物理學家費曼是曼哈坦計畫,奥本海默團隊裡最年輕的成員。這幾天運動時候聽Freakonomics Podcast說他的故事,像是在原爆讓日本投降後,如何面對內心掙扎,甚至到日本學日文跟佛法找尋救贖等等;另外,他對所有事情保持好奇心與探索精神,包括愛情,也很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