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2013

聯合報名人堂:<運動家群像>

 
 
住在華盛頓特區附近的好處之一,就是有不計其數的博物館。這裡有好幾間頗受歡迎的商業博物館,展覽從新聞、間諜,到偵探,各自具有獨特的風格。公立的博物館更是這個都市得天獨厚的特殊福利,一百七十幾年前住在英國的科學家史密森過世後捐贈給美國政府的五十萬美金價值金幣,落地開花變成十六個華府轄區裡的國家級博物場館,館藏豐富而且不收門票,一年可以吸引兩千多萬人次的參觀。

不過這麼多的博物館,還真是逛都逛不完。二月最後一個周末我們因為進城去看林書豪出戰華盛頓巫師隊的比賽,晚上住在球場旁邊的旅館,才第一次走進就在對街的國家肖像館。這個展覽館是附近中小學生校外教學常來會參觀的地方,也是史密森博物館之一,展示的是讓美國這個年輕的國家塑造自己的文化的過程當中,存在於過去,卻改變了未來的各式臉譜。

肖像館三個樓層的展區,包括一樓展出的內戰時期將領跟庶民,民權革命過程裡從壓迫、抗拒,乃至崛起的非裔美人,還有二樓的各屆美國總統,許多詩人、文學家以及美國人心目中的探險家與英雄。而對我來說,最有趣的卻是三樓的展覽區:「冠軍系列」。

走到三樓,一個金碧輝煌的閣樓立刻映入眼簾,從拳擊、短跑、冰球、馬術、足球、籃球,到棒球,這些在各式比賽中寫下重要一頁的運動家們,在這個宛若聖殿的展區,獲得了永久展示的殊榮。大鳥博德、拳王阿里、傳奇鐵捕尤吉.貝拉、安打王泰.科布、打擊之神米奇.曼托、十月先生瑞吉.傑克森、三振王萊恩、戰勝種族隔閡的網球名將亞瑟.艾許,這些我們或是耳濡,或是目染的偶像,在國家肖像館裡出現的意義,實在饒富興味。回到這個場館的初衷,「藉由塑型美國文化的個人樣貌,來闡述美國的歷史」,原來,運動幾乎是美國文化半層樓的分量啊。

事實上,仔細想來,運動也應該是台灣的近代文化重要的一頁。我們共同的靈魂都有一點紅葉、一點嘉農,不被看好卻屢創奇蹟;我們共同的故事都有些王建民,有些陳偉殷,天才橫溢而命運多舛。這些年來,楊傳廣跟紀政喚醒了民眾的體育自信,張德培讓大家知道華裔美人的存在跟影響,二郭一莊延續了日本對台灣的文化殖民,而原住民運動員的崛起,逐漸淡化吳鳳神話的遺毒。運動員們的光環短暫卻影響悠長,這些面孔,都是形成今天台灣文化重要的成分。

儘管沒有一個國家肖像館來註記,從往昔到今日,運動員對我們的影響是無所不在的。或許就像當年的英國紳士史密森一樣,對一個他從未踏足的國家無心插柳的慨贈,變成今天灌溉無數後人的偉大機構。文化的傳承,就這樣,在不經意的情況下繼續延伸。

費曼與陳偉殷

得過諾貝爾獎的理論物理學家費曼是曼哈坦計畫,奥本海默團隊裡最年輕的成員。這幾天運動時候聽Freakonomics Podcast說他的故事,像是在原爆讓日本投降後,如何面對內心掙扎,甚至到日本學日文跟佛法找尋救贖等等;另外,他對所有事情保持好奇心與探索精神,包括愛情,也很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