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7.2019

獨立評論@天下:<電玩產業的光輝時代?>

去年在紐約麥迪遜廣場的選秀會,波士頓塞爾提克用第一輪第二順位選進「當今最好的控球後衛」索馬拉利(Albano Thomallari)。有超凡籃球智商的索馬拉利21歲,是住在聖路易市的阿爾巴尼亞移民第二代,擅長在防守陣中穿梭助攻與得分。

在NBA總裁亞當.席佛注視下,索馬拉利戴上賽爾提克綠色球帽走上舞台。在職業聯盟擔任先發控球後衛,是許多年輕人的共同夢想,而178公分、稍微過重的索馬拉利做到了。... 閱讀更多

蘋果日報名采專欄:<凡事都在起頭難>

在倫敦地鐵站看到《The Athletic》的廣告,才驚訝發現這個運動媒體已經進軍歐洲市場了。他們原本只針對北美職業與大學運動報導,本月剛開始納入英國足球超級聯賽與德國甲級足球聯賽,不過之前大張旗鼓聘僱當地記者,加上各式宣傳活動,已經獲得不少注意。

《The Athletic》在三年前成立,原先僅針對芝加哥發行,隔年擴充到十五個城市,迄今已囊括全部北美都會區,旗下有數百名來自各種運動媒體的資深記者。公司經過五輪增資之後,累積獲得的新創基金超過二十五億台幣,可見不少投資機構對他們信心十足。

不過,對於媒體來說,訂閱制度是條辛苦的路。一直到去年六月,也就是成立兩年半以後,《The Athletic》仍然僅有十萬名訂戶。他們全年訂閱費是六十元美金,許多訂戶首年是用半價以下的折扣試閱,如此收入連那些資深記者薪水都付不起,更遑論龐大差旅費,還有行銷與管理支出。根據其他媒體估計,《The Athletic》可能需要五十萬訂戶才可能維持下去,倘若一直維持在十萬,二十五億投資再過不到兩年就會燒完。

跟傳統體育媒體大幅改走影音路線相反,《The Athletic》強調文字報導,內容深入且水準固定,因為陣中不乏重量級記者,有時還會提早出現獨家消息。這幾年ESPN跟福斯體育都因臉書錯誤演算法導致過度製作短片,反而忽略讀者需要咀嚼文字的需求,讓《The Athletic》有廣大空間發揮。此外傳統媒體放棄長年培養的文字記者,更讓《The Athletic》不費吹灰之力就撿到精英資源。

雖然說《The Athletic》台灣訂戶不多,如果你是運動迷,一定看過他們的報導。台灣媒體經常「引用」《The Athletic》文章,有良心的先會獲得授權,稍有良心的會提及出處,可是在一般媒體搶快又欠缺經費的環境造就下,多數引用的都沒什麼良心。

去年六月《The Athletic》仍然只有令人擔心的十萬訂戶,現在發展又是如何呢?

他們去年底訂戶超過三十萬,今年七月首度突破五十萬大關,現在更到達六十萬,而依據執行長梅瑟估計,年底前可望接近百萬。《The Athletic》成長曲線跟《紐約時報》成功轉型有點類似,可見訂閱制度開頭需要很多耐心,是一點都急不來的事情。

不過,好媒體,是不會寂寞的。


8.20.2019

聯合報名人堂:<慣犯也能當網紅的時代>

在滿長一段時間裡,環法自行車賽曾是每年夏季運動迷的觀賽重點。當參賽選手在最後一站騎回巴黎,從香榭麗舍大道用慶祝姿態向凱旋門前進時,擠滿現場觀眾都欣喜若狂,可以說是實際呈現道地法國精神的經典賽事。
而此項比賽之所以一度受到全球性矚目,大部分都是因為藍斯.阿姆斯壯的緣故。這位「抗癌英雄」故事性十足,不但用意志力擊敗病魔,更繼續在各種賽事持續奪冠。他的個人慈善品牌帶動世界性潮流,運動廠商耐吉砸下重金推出聯名商品,美國郵政也以天價贊助車隊。就跟籃球的喬丹與高爾夫的老虎伍茲一樣,阿姆斯壯帶來的不僅是個人勝利,更是自行車運動全體的勝利。除此之外,他還跟一個接一個知名女星交往,讓許多人羨慕不已。
直到所有謊言被揭穿為止。原來藍斯.阿姆斯壯不但是用藥作弊慣犯,還是說謊成性的騙子。他為了掩飾越來越多的謊話,不惜威脅迫害昔日隊友,害人身家破裂在所不惜。從阿姆斯壯終於在脫口秀女王歐普拉節目聲淚俱下坦白道歉那刻起,整個用騙術堆積起的王國自此崩解:耐吉跟他立刻解約,美國郵政提起司法訴訟,從英雄變成人人喊打的狗熊,全在一夕之間發生。
自行車選手藍斯.阿姆斯壯。 (法新社)
自行車選手藍斯.阿姆斯壯。 (法新社)
阿姆斯壯讓自行車運動再度興起,他的沒落亦將自行車運動打回冷宮。歐普拉訪問是二○一三年一月的事情,環法賽收視率從此難以提升。根據反禁藥組織研究,自行車是作弊最嚴重運動之一,其實協會已經廣開大門,給選手以「治療用」理由使用許多可能增進表現的藥物,可是選手們還是覺得不夠,一定要找到最厲害的作弊方法才行。
兩年前HBO頻道推出無厘頭喜劇電影「環藥房自行車賽」,片中找到阿姆斯壯搞笑現身說法,正是闡述此項運動變成人體實驗場的窘境。看過電影的觀眾對這段彩蛋畫面一定印象深刻,不過,像我一樣對他為什麼甘願出醜亮相感到納悶的人應該也不少。

影片/「環藥房自行車賽」預告片

原來,這全是阿姆斯壯為復出做的嘗試,而他竟然算是成功了。在今年七月環法賽期,全美跟自行車有關隨選即聽廣播節目,沒人能跟他匹敵。事實上,在所有運動類型節目裡,阿姆斯壯跟昔日出賣他的隊友因卡皮耶合作主持排名第三,遠勝任何ESPN頻道,這個節目讓他連續兩年都在短短三周賺到三千萬台幣廣告費。
沒有耐吉,阿姆斯壯自己成立新品牌WEDU,又獲得一批新的死忠支持者;不再是媒體焦點,他用臉書跟推特直接跟數百萬粉絲互動;他甚至一改過去與外界絕緣的高傲態度,變成各型公關活動常客。對於過去犯的錯誤,阿姆斯壯希望大家忘記或原諒,結果真的有不少人做到了,現在的他就像棒球界的A-Rod,從深陷風波重回雲端,才不過五年光景。
新媒體拉近偶像與凡人的距離,讓我們更能用同理心原諒犯錯的人。不過,在懲罰與寬恕之間,界線到底該如何重畫呢?因為說真的,並不是所有邪惡,都應當迅速被遺忘。

蘋果日報名采專欄:<給陌生人的忠告>

「加薪不會讓你比較喜歡一份工作」「那些觀光客拍的照片,百分之九十沒有任何人想看」「勇氣,是性感的」「恐懼最喜歡被誇大」「你可以同時具備害怕與勇氣」……。剛從巴黎回到幾年不見的倫敦,發現街角不時出現色彩絢麗的,給陌生人的忠告。那些四開海報紙上的短句字體一致,顯然出自相同來源,而不管在何處發現,都讓我如獲至寶。

原本以為是哪間公司的宣傳活動,後來才知道原來它們是創作家安迪.里克(Andy Leek)的巧思。三年多前的一個冬夜,他把自己喜歡的正面小語寫成海報貼在倫敦街頭,隔天早上竟然就真的被人照相轉貼在IG帳號了。幾年下來,安迪持續相同創作,把正面情緒帶到倫敦更多角落,甚至出國旅遊時也不例外(不過巴黎警察對隨處張貼海報並不是很開心)。

幾年來安迪貼出超過千則海報,有成千上萬社群媒體轉貼,更重要的,帶給匆忙路人難得的會心微笑。到底有什麼人會需要陌生人忠告呢?在重視私人空間的英國社會,又有甚麼人敢隨便給別人意見呢?其實,剛開始這些答案都不重要,因為整件事的起源,只是他試著療癒自己而已。

安迪曾經在廣告公司工作,被工作、野心,還有日復一日的倫敦地鐵通勤弄得精神失調,當他休假一個月稍微恢復以後,就決定從事此項創作。他把寫好字條摺好放在地鐵座位,「如果有人因此有美好的一天,我就覺得值得」。幾個月後他將創作升級成海報,效果更是顯著。除了社群媒體反應熱烈,公關公司也與他合作,他再將從街頭退休後的海報在網路拍賣出去,成為收入主要來源。

在人潮洶湧的倫敦西區柯芬園市集,安迪貼在櫥窗上的這段話讓我像受到電擊般沉思許久。

「如果你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開始,就犯個錯吧,然後把做錯的事情修好。」

我們對未來過度憂慮的原因,經常就是因為高估犯錯後果,又對自己修正錯誤能力缺乏信心。說真的,信心沒有那麼重要,犯錯也不那麼可怕,像我們這種年紀的人,大部分的心理折磨,皆是一念之差罷了。當安迪著手創作時,當然並不知道未來將會變得如此成功,可是,那又何妨呢?
柯芬園市集櫥窗上給陌生人的忠告
柯芬園市集櫥窗上給陌生人的忠告
金絲雀碼頭站附近給陌生人的忠告
金絲雀碼頭站附近給陌生人的忠告

8.14.2019

蘋果日報名采專欄:百分之一開始的進步

上星期在舊金山的研討會,前棒球選手詹姆士.克里爾是被請來演講的貴賓。詹姆士原本以為自己會成為職業投手,沒想到高中時意外被球棒擊中臉部,職棒夢想因此終結,後來卻輾轉成為知名作家。他專精研究人類行為,暢銷書《原子習慣》(Atomic Habits)就是教人從微小事物讓生活進步的方法。

在演講裡,詹姆士舉例說了一段英國自行車代表隊的故事。

二○○三年以前,英國代表隊經常是自行車界的笑柄。他們只拿過一次奧運金牌,在更重要的環法自行車賽更從來沒有奪冠紀錄,成績差到曾經有車商拒絕賣車給他們,以免影響銷量的地步。可是這一切在代表隊找到戴夫.布萊爾斯福德擔任教練之後竟完全改觀,他們頻頻拿到環法賽冠軍,也入手好幾面奧運金牌,尤其在倫敦奧運的好表現更是讓家鄉民眾覺得驕傲。

布萊爾斯福德做了些什麼呢?其實,都是一些很小的事情。

代表隊找了醫生,教選手正確洗手方法,降低感冒生病的機會;他們測試不同的按摩油,看哪一種讓身體復原最快;他們重新設計自行車坐墊,另外再用酒精擦拭輪胎增加抓地力;他們要選手穿發熱褲,讓肌肉維持在最佳狀態;他們用感應器記錄選手訓練,發現最適合的方法;他們在風洞裡測量各式服飾纖維,用空氣動力學找出更輕更無阻力的衣物。

他們甚至要選手嘗試各種枕頭跟床墊,確定他們比賽前有完美睡眠。此外,運送代表隊裝備的貨櫃車是白色的,因為這樣可以輕易清除車子髒污的地方,避免自行車受到不必要損害。當然,這段時間剛好是自行車禁藥高峰期,英國車隊也擅長利用除外條款讓選手免責使用增進表現的藥物,就跟大部分車隊一樣。

每件看起來很小的事情,加起來就有很大的成果──這正是布萊爾斯福德的帶隊哲學,他們把比賽有關的所有環節條列出來(很重要),希望在各個項目都至少進步百分之一,而從整體來看,每個百分之一進步全部變成加乘的複利。就這樣,英國代表隊把每件小事做得比從前更好,終於成功徹底擺脫百年弱隊的宿命。

目標與習慣建立之後,進步,就可以從無數個微小地方開始。

8.06.2019

蘋果日報名采專欄:<改變監獄的老人網球>

如果你不曾在美國伊利諾州坐過牢,可能還沒有聽過匹克球(Pickleball)這種運動。

這樣說好像有點遠,還是先從匹克球是甚麼開始吧:維基百科說它是網球、羽毛球跟乒乓球的混合,如此說法還算精確,基本上來說匹克就是拿加大的乒乓球拍,在跟羽球場差不多的地方,用類似網球規則進行的運動。

匹克名字來源是發明人養的狗,它通常是碳纖維做的,長得很像小孩玩的威浮球(Wiffle Ball),彈跳跟飛行速度都慢,可以想像當年那隻叫做匹克的狗輕鬆就能把球搶走。除了球本身速度不快,比賽規則還禁止扣殺,發球限於低手,所有設計都是讓人慢下來,要大家積極參與,卻不用激烈運動。

這兩年經由廠商大力推廣,匹克逐漸打開亞洲市場,知道的人也越來越多。它有很多特殊優點,像因為比賽不激烈,活動範圍不廣,對移動能力需求就大幅降低,很適合長青族群,也是美國高齡奧林匹克運動會正式項目。此外,匹克不用太多裝備,球場需求又很簡單,參與門檻相對較低,有些人因此說它是「老人網球」或「窮人網球」。不過匹克當然不僅是老人運動,由於一座網球場可以分成四面匹克球場,有些學校有空間與經費限制,為了讓更多學生同時運動,亦會將它列入課程選擇。

學校跟監獄環境還蠻類似的,一位七十多歲老人貝艾爾就想為什麼不把匹克介紹給獄政單位呢?於是他寫信到伊利諾州庫克監獄,跟典獄長說此項運動的好處,沒過多久,他就成為這所全美最大監獄的匹克教練。

監獄裡本來最多人從事的運動是籃球,可是囚犯血氣方剛,打球反而增加衝突。匹克鬥智不鬥力,參與者要反省錯誤才會進步,雙打又講究信任與合作,這些都是它適合監獄的原因。而且匹克球場小,大家都能上場,在場上還能輕鬆聊天,運動不再是衝突來源,而是獄友重新習慣社會的機會。

貝艾爾在庫克監獄的成功被《紐約時報》披露後,紐約州跟華盛頓州也開始跟進。根據美國公廣電台追蹤報導,這一年來貝艾爾繼續推廣匹克球,「如果能幫助社會變得更好、更安全,我就會一直做下去。」他說。

改變,經常就是從小地方開始發生。

匹克球漸受歡迎,公園網球場也可見標示。方祖涵提供
匹克球漸受歡迎,公園網球場也可見標示。方祖涵提供

8.03.2019

聯合報名人堂:<屬於大家的球場台灣日>

對住在紐約台灣僑胞來說,今年九月七日是屬於自己的日子。
紐約大都會隊最近幾年球季都舉辦台灣日活動,本次已經是第十五屆了。這支球隊因為諸多原因跟台灣有頗深淵源:主場位於法拉盛區,如果坐地鐵去看球,車站就在僑胞聚集的法拉盛大街前一站;法拉盛居民搭七號地鐵通勤,大都會隊花旗球場亦是往返時盡入眼簾的美麗景象。
除了地緣關係,大都會現任總教練米奇還在台灣職棒打過球,替統一獅留下七勝三敗成績,此外在當地頗受歡迎的前選手/球評費古洛也兩度替統一拿到中職總冠軍。七月蔡英文總統過境紐約,大都會隊並特地赴晚宴致贈訂製球衣,顯見他們對亞洲市場重視程度。
而越來越精采的球場台灣日活動,幕後推手更是正港台灣囝仔,球團亞洲市場負責人王偉成。王偉成在美國念完大學與研究所,旋即投入職業運動產業。自從他加盟大都會並開始接手此項活動以後,每年都有嶄新主題,像開球嘉賓包括李安、曾雅妮、葛仲珊、盧彥勳、李遠哲跟魏德聖,皆是在不同領域引領風騷的台灣精銳。
球場台灣日不只讓僑胞難得一起欣賞球賽,更給予美國球迷認識台灣的最佳機會。以大都會活動為例,他們在賽前會請明華園、電音三太子等團體到場表演、跟法拉盛當地台灣商家共同促銷,或與駐美代表處和行政院觀光局合作推廣台灣旅遊。大都會隊近年每場平均觀眾將近三萬人,像是這樣第一手接觸,頗能在現場球迷心中留下印象,拉近亞洲與美國遙遠的地理距離。
紐約大都會隊的台灣日活動今年邁入第15年,圖為去年台灣日邀請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
紐約大都會隊的台灣日活動今年邁入第15年,圖為去年台灣日邀請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右二)開球,並向我駐美代表高碩泰(左三)頒獎。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大都會台灣日更有意義部分,是離鄉遊子回饋台灣的實質貢獻:僑胞到球場支持宣傳故鄉,球團再將門票收入一部分捐給台灣公益團體。這是從去年起王偉成跟球團交涉成果,捐贈經由公益組織「贈與亞洲」統籌,首屆幫助對象是從事偏鄉教育的南投博幼基金會。將門票收入轉化成弱勢孩子學習資源,點點滴滴都是扭轉城鄉差距惡性循環的力量。
「贈與亞洲」總部在舊金山,亞洲區負責人張瀞仁在美國求學,畢業曾在職棒經紀公司工作,現在是台灣暢銷書作家,並總管廿五國公益業務,亦是遊子返鄉貢獻所長的佳例。今年大都會隊將再度與「贈與亞洲」合作,延續反饋台灣新傳統。
正如王偉成在臉書上寫的「這不是我的台灣日,是所有大家的台灣日」,在各種外在壓力與變數下,活動十五年如一日誠屬不易,要將它發揚光大更要靠許多人努力。今年負責開球是有數百萬追隨者的網路巨星蔡阿嘎,並將在賽前於球場演講廳與僑胞舉行座談,所有巧思安排,都是希望讓更多朋友到場共襄盛舉。
大都會台灣日售票持續進行中,請大家告訴大家,一齊在九月七日填滿法拉盛花旗球場台灣加油席,大聲替自己加油吧!

費曼與陳偉殷

得過諾貝爾獎的理論物理學家費曼是曼哈坦計畫,奥本海默團隊裡最年輕的成員。這幾天運動時候聽Freakonomics Podcast說他的故事,像是在原爆讓日本投降後,如何面對內心掙扎,甚至到日本學日文跟佛法找尋救贖等等;另外,他對所有事情保持好奇心與探索精神,包括愛情,也很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