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2018

蘋果日報名采專欄:<時空錯亂的話題>

「民眾湧入超市搶購衛生紙與洗碗精,造成一片混亂……,我好像有聽說過」,在東野圭吾《解憂雜貨店》讀到這段話,突然有時空錯亂的感覺。

一九七三年石油輸出國組織為抗議西方在贖罪日戰爭對以色列的支持,實施禁運的報復措施,使得油價大漲三倍。亞洲國家雖然不是禁運對象,在全球通膨情況下,還是引發搶購民生用品的風潮。當時還在戒嚴的台灣因為對價格控制得當,來訪的日本觀光客還會特地把衛生紙塞進行李箱扛回家。

只不過再過四十多年,光是廠商行銷手法,就能讓台灣民眾蜂擁到賣場搶一整年都用不完的衛生紙。

真的要說起來,時空錯亂的新聞還真是不少。溫布敦網球賽「謝淑薇全身裝備沒贊助 外媒超驚訝」的標題,幾乎是兩年來她有好表現時都會出現的複製貼上。在謝淑薇跟協會與贊助商鬧翻以後,她決定開始一切只靠自己。一再重複的新聞卻是另一種難堪,因為台灣媒體已經沒有甚麼駐外採訪賽事的預算,只好一切只靠別人,所以大家看到的報導要不是來自選手的臉書,就是這類東拼西湊的老調重彈。

「誰說台灣沒參加世足?從球衣到球鞋都是MIT」的報導也是一樣。在全球生產鏈下,台灣石化與紡織業當然沒有缺席,是各國球衣上游供應廠。可是,這不是本次世界盃創舉,台灣環保球衣早在八年前就在南非登場,比賽用球的核心TPU材質也來自台灣。沒有改變的,是台灣球員與媒體跟世界盃的距離。

除了球衣不缺席的消息冷飯熱炒,每屆世界盃都會出現一次的,還有政府發展足球運動的雄心。麻煩的是從「足球元年」、「足球學校訓練十年計畫」、「大足球計畫」到「足球6年計畫」,提出這些口號的人,現在都不在位子上了。如果真有十年巴西訓練計畫,那些孩子現在應該正是內馬爾的年紀吧。反正口號響亮比較重要,事情究竟有沒有發生,已經是繼任者的問題。

讓人感到時空錯亂的重複話題還有「誰誰誰能,我們為什麼不能」的討論,不過仔細想想,這件事情倒是跟過去不同了──至少,被拿來比較的對象,人口越來越少,地方越來越小。
 

沒有留言:

費曼與陳偉殷

得過諾貝爾獎的理論物理學家費曼是曼哈坦計畫,奥本海默團隊裡最年輕的成員。這幾天運動時候聽Freakonomics Podcast說他的故事,像是在原爆讓日本投降後,如何面對內心掙扎,甚至到日本學日文跟佛法找尋救贖等等;另外,他對所有事情保持好奇心與探索精神,包括愛情,也很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