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2017

聯合報名人堂:<數據分析,成事的唯一途徑?>

華盛頓國民隊一壘手辛默曼,去年的表現在聯盟幾乎是敬陪末座,兩成一八的打擊率,跟他四億台幣的年薪絲毫不相稱。
辛默曼升上大聯盟的第二年,不僅差點拿到新人王,在國民隊主場對洋基隊王建民擊出的再見全壘打,也讓許多球迷留下心碎的回憶。過了十幾年,他現在已經卅二歲,連續好幾個球季都傷痛纏身,國民隊跟他的長約還有三年,以往讓人放心的攻守能力看來卻早已遠去。
不過,卻也有不少人堅信他其實可以找回昔日身手,尤其是數據派的專家們。大聯盟分析部門根據比賽蒐集的數據,發現辛默曼的打擊數字非常奇特,雖然打擊率在聯盟倒數前幾名,平均回擊球速竟可以排到第十二位。大聯盟官方的資深分析師在季後特地用專欄文章討論這個現象,認為如果他調整擊球的角度,瞄準球的下半部,搭配平均時速一五一公里的回擊勁道,打擊數據就會大幅提升。
在大聯盟球場,所有球隊都採用守備布陣進行防守,他們依照打者習性,改變球員的防守位置。不少打者為了突破布陣,刻意提高擊球角度,辛默曼的隊友墨菲正是最好例子。墨菲去年創下生涯最高打擊率,自己就認為是因為針對球的下半邊進攻的結果。
今年辛默曼果真打出令人驚奇的表現,球季進行不到三分之一,全壘打跟打點已經是去年產量,各項打擊數據都在聯盟前十名。這些成績跟數據預測幾乎完全一致,他的擊球角度提升,成果立刻跟著提升。
自從大聯盟在所有球場設置新的數據蒐集系統後,資料分析成為唯一的顯學。漸趨完整的資料庫,搭配新銳的大數據技術,將資料準確且即時地轉變成決策的因子。在辛默曼的身上,原本是結果的數字,倒過來改變選手的想法,正如政府依據民調決定施政方針,倒果為因的手段隨處可見,效果似乎頗為顯著。
唯一的問題是,辛默曼根本沒有像數據分析師臆測那樣,對擊球角度做刻意調整。
卅二歲的他,努力讓自己保持健康,更著重打擊姿勢的固定性。過去幾年因為帶傷上陣,他在擊球時身體過於前傾,打擊教練特意加強此處微調,成功增加對外角球的攻擊性。憑藉這些改變,他的打擊威力增強,回擊球角度因此提升。許多人認為他是依照數據派的建議改變擊球角度,對於此類揣測,他只是覺得好笑。
「相信自己,維持過去帶來成功的方法,擊球角度自然就改善了。」華盛頓郵報專訪辛默曼之後,得到如此結論。數據分析可能找出快速見效的捷徑,卻不是進步唯一方式。
像辛默曼一樣選擇回到基本面,從對的事情開始做起,找回自己的初衷,得到效果或許還會更長遠——倘若他只試著提高擊球角度,身體的前傾仍然會在外角留下攻擊死角,頻繁受傷依舊會影響成績,不一定會有分析師預測的結果。
看數字辦事只是捷徑,倘若能從根本開始做好,數據就會變好。當然,不只是棒球,商場、施政,與人生,都是同樣的道理。

沒有留言:

費曼與陳偉殷

得過諾貝爾獎的理論物理學家費曼是曼哈坦計畫,奥本海默團隊裡最年輕的成員。這幾天運動時候聽Freakonomics Podcast說他的故事,像是在原爆讓日本投降後,如何面對內心掙扎,甚至到日本學日文跟佛法找尋救贖等等;另外,他對所有事情保持好奇心與探索精神,包括愛情,也很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