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2016

聯合報名人堂:<職業棒球的種族新隔閡>

當芝加哥小熊隊的外野手佛勒(Dexter Fowler)走上打擊區的那一刻,他就成為大聯盟歷史的重要註記:二○一六年,小熊隊終於在成軍一百四十載之後,有首位非裔美人球員,進入世界大賽的舞台。
非裔球員在一九四七年才打破種族藩籬,由布魯克林道奇隊的傑基.羅賓森領軍,在大聯盟嶄露頭角。由於小熊隊在一九四五年之後,從來沒有嘗過世界大賽的滋味,時至今日,佛勒才得以寫下此段歷史的終頁。
棒球之神既然是世界上最厲害的劇作家,小熊在世界大賽的對手當然是克里夫蘭印地安人隊,因為在一九四八年,首位拿到世界大賽冠軍的非裔球員,傳奇投手佩吉(Satchel Paige),就是印第安人隊的一員。那年剛進大聯盟投球的佩吉已經四十二歲,不過他一直投到五十九歲才退休。
從一九四七到二○一六,很多事情都變了。台灣早已不再是大日本帝國的殖民地、小兒麻痺跟麻疹不再是影響千萬人的疾病;人類繼續向宇宙與生命根源的探索,也繼續找到新的方式相互屠殺。卻仍有改變一圈再回到原點的,像是非裔球員在大聯盟的數量:原本被拒於高牆外的非裔美人,球員數量從解禁後一路攀升,到七○年代登上高峰。一九七一年匹茲堡海盜隊還曾經在不是刻意的情況,排出一到九棒深膚色球員的先發陣容。昔日榮景卻早已不再復見,今年球季,非裔球員在大聯盟只剩下總數的百分之八,擔任投手的更只有十幾位。
棒球場永遠是社會的縮影,不論是在球場的內外,種族問題不是昔日的隔離政策,而是經濟上的現實。全球化讓貧富差距持續拉開,一般家庭可支配所得甚至可能比過去還少。在這種情況下,裝備比籃球或美式足球昂貴的棒球,變成非裔小孩相較下難得接觸的運動。不同膚色家庭的收入情況,現在真的越來越懸殊,根據最近一次普查資料,非裔是收入最低的族群,不但是亞裔家庭的一半,跟距離最近的拉丁美洲裔,也有幾乎兩成的差距。
故事的重點不是顯而易見的問題,而是解決問題的努力。去年上任的大聯盟主席曼弗瑞(Rob Manfred)將已經推廣許久的「把棒球帶回內城區」活動當作工作的重點。所謂內城區,就是都市裡較貧困的區域,大聯盟提供實質的金錢與資源挹注,讓這些區域成長的孩子有機會從事棒球運動,在運動裡學習棒球的團隊精神與文化。
大聯盟當然可以漠視非裔球員稀少的問題,因為拉丁美洲跟亞洲還有無數的球員,可以讓球隊隨意收割,可是他們卻選擇投入至少十億台幣,給美國貧窮家庭接觸棒球的機會。除了要讓更多的孩子喜歡上棒球,讓更多有天分的選手投入棒球以外,運動的習慣更能讓下一代減少閒晃學壞的機會,進而影響許多社區的未來。孩子不會一夕長大,這顯然不是立竿見影的改變,如此長遠的計畫,卻絕對是職業運動該負起的社會責任。
是不管在哪裡,職業運動都該負起的社會責任。

沒有留言:

費曼與陳偉殷

得過諾貝爾獎的理論物理學家費曼是曼哈坦計畫,奥本海默團隊裡最年輕的成員。這幾天運動時候聽Freakonomics Podcast說他的故事,像是在原爆讓日本投降後,如何面對內心掙扎,甚至到日本學日文跟佛法找尋救贖等等;另外,他對所有事情保持好奇心與探索精神,包括愛情,也很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