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4.2008

中時觀念平台: <過動的奇蹟>

 
過動症(ADHD),是最困擾學齡兒童家長的精神症狀。缺乏專注力,不能控制自己的慾望,這些有著過動情況的小孩在課堂當中面臨很大的挑戰。畢竟在教室的學習過程裡,老師通常期待大家能夠乖乖坐好聽講。

根據北美地區的數據,百分之二的孩童在四歲以前就有過動的癥候,五歲到十一歲的學齡兒童有百分之六的患者,而在十二歲到十七歲的青少年之間,這個數字甚至高達百分之十以上。換句話說,在一個有二十五個小孩的教室裡,通常至少會有一到三個孩子受到過動症的困擾。

就跟其他任何精神疾病一樣,亞洲社會的文化通常很忌諱對病症深入的討論,甚至寧願忽視它的存在。對於小孩的過動,家長最典型的反應自然是嚴厲斥責。不過那當然沒有甚麼實質的效果,反而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跟人際關係,對未來的發展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一些研究指出,過動兒除了學習的障礙,情緒能力的發展也會受到影響,影響的程度甚至可以高達百分之三十。著名過動症專家Russell Barkley指出,十歲的過動孩童通常只有七歲的情緒能力,而十六歲的青少年患者可能僅有十一歲的判斷力。

難怪在北京奧運當中,菲爾普斯的母親看著他創下個人金牌的紀錄,淚水不能自己。菲爾普斯是典型的過動症患者,而不僅是在學習障礙上面受到困擾,他耳長手長的奇特長相,上課又不能專心,使得他成為同學霸凌的對象。他在成長期因為要逃避父母親的持續爭執,所以遁入水中,沒想到的是這些原本想必應該帶來人生逆境的因子,竟然造就了運動史上的奇蹟。他異於常人的長臂變成加速的利器,而過動的情況在需要爆發力的短程競賽,也變成有利的條件。

除了菲爾普斯之外,曾經保持一百公尺短跑記錄多年的名將蓋特林,也曾經是過動兒。美式足球名將,在七○年代打進超級杯四次的Terry Bradshaw,快艇隊現役中鋒Chris Kaman,還有美國職棒生涯安打紀錄保持人彼得.羅斯,這些在各項職業運動的佼佼者,都不只是在學齡期間有過動的症狀,他們的病症一直延續到成年時期。許多批評者甚至懷疑彼德羅斯後來的賭癮以及被逐出棒壇的下場,跟他的ADHD有直接的關連。而百分之百是美國人的Kaman,在北京奧運竟然甘冒叛國的罪名,答應披上德國代表隊球衣出賽,也說不定是過動神經的騷動。

也就跟其他的精神疾病一樣,除了患者本身,身邊的親朋好友,更是需要做好心情的調適。

在一篇談論過動症狀的文章裡面,這段話讓我覺得感觸良多:如果孩子天生有視覺的障礙,家長不會叫他們使盡力氣去看,因為那不能解決問題。那麼為什麼對過動的孩子,家長會要他們努力坐好呢?過動兒在成長過程當中,已經有很多的障礙須要去面對,他們最不需要的,其實就是家長的過度斥責。
 

3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亞洲家長斥責過動症的孩子,要小孩努力坐好,是因為大家會告訴他們,你的小孩這麼不聽話、做事不專心,都是因為你們從小沒教好,沒有把小孩"訓練"好。

以後世上應該會發明出治療害羞的藥、治療不夠勇敢的藥、不善交際的藥......,所有不符合社會期待的人格特質,都要好好來矯正。

匿名 提到...

這篇文章還蠻像人話蠻有人性的,有點不像你寫的。說實在的,看完還蠻感動的,我們在學校實在遇到太多過動的學生了,都花了很多心力去幫他們。

方祖涵 提到...

文章裡面沒有提到的是,工作上面認識的過動人,都是精力充沛的角色。身邊有自己噴射機的同事跟朋友,剛好都是過動兒。這真是一個有趣的現象。

費曼與陳偉殷

得過諾貝爾獎的理論物理學家費曼是曼哈坦計畫,奥本海默團隊裡最年輕的成員。這幾天運動時候聽Freakonomics Podcast說他的故事,像是在原爆讓日本投降後,如何面對內心掙扎,甚至到日本學日文跟佛法找尋救贖等等;另外,他對所有事情保持好奇心與探索精神,包括愛情,也很引人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