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0.2007

中時時論: <運動和贊助的食物鏈>

 
原載於2007/09/11的中國時報.


張德培無疑是史上最佳的亞裔網球選手,儘管退休多年,曾經高居世界排名第二的他,仍然是亞洲網壇最具地位的球員。他在十七歲那年,就拿到大滿貫賽事之一的法國公開賽冠軍,不過終其職業生涯,他的大滿貫冠軍,其實就只有那麼一座。就連亞軍的獎盃,也不過拿到三次而已。

所以詹詠然和莊佳容在不到十二個月當中,就在兩項大滿貫賽事進入冠亞軍決賽的成績,絕對是令人讚賞的表現。儘管雙打的重要性遠不及單打的比賽,在頒獎台上飄揚的中華民國國旗,卻是用再多的金錢也買不到的國際空間。

如今,展露頭角的詹莊兩人,在台灣帶動起一系列的企業贊助風潮。許多網球訓練營在最近展開活動,而年底在台灣舉辦的男女職業賽事,更是近年少見的規模。對於球技在職業邊緣卻苦無資源的球員來說,這些幫助可說是雪中送炭。然而,企業的贊助風潮總會有退燒的一天,仰賴企業的金援並不是長久之計。

怎樣才會有源源不絕的運動資源呢?說到這個,我常常想到老王。他是我打網球的朋友,一個浙江義烏來的科學家,有一個十一歲大的小孩丹尼斯。丹尼斯從五歲開始,就跟著爸爸到網球場練習,現在已經是一個很好的小球員,越級參加比賽也有不錯的成績。老王除了得意以外,實質上的收穫,就是知道這個兒子的大學學費不用愁了。他很有把握地說,在大學聯盟二級以下的學校,拿網球獎學金對丹尼斯來講絕對沒有問題。

為什麼學校會有運動的獎學金呢?在美國,這是一個完整的食物鏈結構。校園運動的收入,從門票,轉播權,到學校紀念商品,是學校重要的財源之一。當然,無形的效益也不容忽視,就像是企業的企業形象廣告一般,校園運動的成績,對於學校的知名度來說極為重要。正由於學校經營校園運動能夠得到諸多益處,有天份的運動員自然變成不可或缺的資源,更有甚者,有些學校的足球或是籃球教練,年薪還能夠超過學校校長。在大學各個單項比賽的賽季當中,因為比賽的競爭張力十足,自然吸引觀眾的注意,轉播權利金跟各項收入也就水漲船高。學校有了更多的資源,就會更積極爭取好的運動員加盟,所以物理學家的兒子再過幾年就可以免費念大學。如果丹尼斯小朋友的天份能夠達到在運動場上謀生的地步,在大學過後轉成職業球員是一種選擇。倘若不然,他也會有一個好的學位當作未來發展的基礎。

聽起來簡單到像是癡人說夢?其實不然,大學運動員的學位真的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我在商學院的一個學弟,是拿籃球獎學金唸書的。在畢業之前他不確定自己是不是能夠繼續打籃球,於是憑著名校企業管理的專才,在一家化學工廠找到工作。後來他在NBA選秀第二輪被選進聯盟,於是放棄了企管的工作,現在Brian Cardinal已經在NBA打了七個球季了。

就是如此,觀眾有高水準的比賽可以欣賞,學校有多餘的財政收入,球員能夠無後顧之憂地上學跟運動,這樣生生不息的食物鏈,是美國運動發展的基礎。除了造就一個龐大的經濟體之外,更造福了無數學子。企業的贊助,就不再是球員唯一的生路了。

沒有留言:

費曼與陳偉殷

得過諾貝爾獎的理論物理學家費曼是曼哈坦計畫,奥本海默團隊裡最年輕的成員。這幾天運動時候聽Freakonomics Podcast說他的故事,像是在原爆讓日本投降後,如何面對內心掙扎,甚至到日本學日文跟佛法找尋救贖等等;另外,他對所有事情保持好奇心與探索精神,包括愛情,也很引人入勝...